近年来,中国游戏版号制度的演变历程充满了波折与调整,其影响深远地塑造了国内游戏行业的生态格局。自2024年以来,版号发放逐渐回归常态,上周五(2月21日)的发放中,国产游戏占据了110款,进口游戏则有3款获批。这一消息虽对游戏厂商而言无疑是个利好,但在公众视野中,其热度已不复往昔,似乎预示着行业已步入稳定发展的新阶段。
回顾版号制度的起源,其根源可追溯至网络游戏兴起的90年代。彼时,游戏载体由卡带转向光盘,而光盘多用于音像制品,因此游戏出版也需遵循相应的许可制度。2004年,随着网络游戏时代的全面到来,新闻出版总署出台了一系列规定,将网络游戏正式纳入出版物管理范畴,开启了上线前的审查审批流程,旨在严格把关游戏内容,特别是加强对未成年人的保护。
然而,初期的游戏监管体系呈现出多头管理的局面,新闻出版署与文化部之间存在一定的职能交叉,这不仅增加了游戏企业的运营成本,也导致了市场混乱和盗版问题的滋生。2009年,《魔兽世界》代理权更换风波便是一个典型例证,两大部门之间的监管拉锯最终由中央编办下文明确职责划分,奠定了此后版号审批归新闻出版部门、运营监管归文化部门的格局。
随着手游市场的爆发,版号制度进一步强化。2016年,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发布新规,要求所有手游上线前均需取得版号,取消了无剧情轻度游戏的备案制特例,版号成为所有游戏进入市场的刚性门槛。此后,版号审批经历了机构改革的调整,2018年,中央宣传部接管了大部分国家新闻出版署的职能,专责游戏等出版物的审批监管。
2018年堪称中国版号制度的分水岭。这一年,除了因机构改革导致的版号审批冻结期,8月出台的《综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实施方案》首次提出实施网络游戏总量调控,预示着版号发放数量将大幅减少。这一变化让游戏行业措手不及,厂商收入下滑,股价动荡,中小团队更是面临生存危机。据统计,审批冻结期间,行业约有近3500款新游戏未能获得版号。
2018年12月,版号审批重启,但年度总量已控制在约3000款,远低于2017年前后的7000-8000款。这一变化促使游戏产业深刻认识到政策风险,合规运营、精品研发成为行业共识。2021-2022年,游戏行业再次经历版号冻结,持续263天,期间监管单位推出了一系列未成年人保护新政,包括“830新规”,进一步严格限制未成年人游戏时间。
2022年4月,版号发放恢复,但数量依然谨慎。不过,此后每月均有国产游戏版号发放,进口游戏审批也于下半年重启,标志着版号核发趋于制度化、常态化。尽管如此,审核标准依然严格,“版号总量调控”政策持续生效。
近年来,政策变化深刻影响游戏行业。未成年人保护成为监管高压线,实名制和游戏时长限制等规定促使游戏企业加快搭建防沉迷系统。同时,游戏总量调控政策持续生效,强调“精品”导向。进口游戏版号审批也趋严,但2022年12月一次性下发了44款进口游戏版号,被解读为监管风向趋于正常化。
大型游戏公司对版号政策敏感度最高,最早采取应对措施。一方面加强合规管理,严格审核产品内容;另一方面加快业务出海,将增长点转向海外市场。中小游戏厂商则面临更大挑战,缺乏存量产品和资金储备的小公司难以支撑长久,不少创业团队因版号久未获批而资金链断裂。为求生存,中小团队选择“曲线救国”,或寻求合作发行,或购买闲置版号,但存在法律风险。
版号恢复平稳发放后,中小企业仍需面对马太效应加剧的挑战。版号数量有限,优先给予内容质量高、背景资质好的项目,小团队拿号难度依然不小。版号不确定性导致投资机构对早期游戏项目趋于谨慎,转而青睐有版号保障的成熟产品和出海项目。国内市场上新游供给减少,老游戏生命周期拉长,呈现“存量竞争”态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