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上,一项针对大气污染治理的新策略浮出水面:将移动源减排视为突破关键。生态环境部于2月24日的新闻发布会上,深入阐述了这一决策的背景及具体行动计划。
据生态环境部最新数据揭示,移动源已成为我国大气污染物排放的主要源头,其中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的排放量分别占全国总量的60%和24%左右。尤其在北上广等人口密集的大都市,移动源更是污染物排放的首要“元凶”。
过往实践表明,针对移动源的排放治理效果显著。在“十四五”期间,尽管全国机动车数量激增17%,但通过重点治理柴油货车污染,移动源氮氧化物排放量却奇迹般地下降了15%。国际上的成功案例也为我国提供了宝贵经验,如美国和欧盟通过升级排放标准、推广新能源车辆等措施,在大气污染治理上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在移动源减排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累计提前淘汰高排放车辆近5000万辆,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已突破40%,连续十年稳居全球榜首。同时,国五及以上排放标准的汽车保有量占比已达53%,标志着我国汽车排放标准的显著提升。
面对新的挑战,大气环境司司长李天威透露了下一阶段移动源减排的四大核心措施:一是加速移动源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与欧美先进法规接轨,制定轻型车和重型车的国七标准,以及非道路移动机械的国五标准;二是加强机动车排放监管,对重型货车实施“退四、治五、管六、推新”策略,加快淘汰落后车辆,严格整治超标问题,并推进新能源重卡的广泛应用;三是全面治理非道路移动机械,淘汰老旧工程机械,提高新能源机械的比例;四是推动大宗货物的清洁运输,鼓励公转铁、公转水等低碳运输方式。
这些举措将对新能源汽车行业产生深远影响。首先,市场需求将进一步扩大,随着传统燃油汽车使用成本和运营限制的增加,新能源汽车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特别是在重型货车领域,新能源重卡将成为行业发展的新方向。其次,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技术标准将得到提升,新的排放标准将促使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创新,提升产品性能和质量。最后,移动源减排政策将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协同发展,新能源重卡的广泛应用将带动关键零部件的发展,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合作,形成更为紧密的产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