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的高校园区内,一场长达十多年的零售战役悄然进行,它不同于城市街头巷尾的外卖巨头争霸,而是一场针对特殊环境的生存之战。当美团与饿了么在城市中如日中天,几乎无孔不入时,大学校园却如同一块坚硬的磐石,让这两大外卖巨头难以完全征服。
即时零售领域的研究者刘老实,近期针对校园外卖及即时零售市场进行了深入调研。调研揭示了一个独特的校园零售生态:在宿舍楼前的保安亭旁,黄色的外卖柜静静排列,成为校园内外卖配送的独特风景。深夜的宿舍走廊里,学生们抱着装满零食的箱子匆匆穿行,而微信群中,“接龙下单”的消息此起彼伏,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校园即时零售画面。
高校的封闭管理,如同一道天然的屏障,使得外卖巨头们难以在校园内自由穿梭。虽然“线上点单+校外配送”的模式看似能够覆盖学生的大部分需求,但多数高校出于安全考虑,禁止外卖骑手进入校园。因此,学生们不得不走出宿舍,到校门口取餐。在北方寒冷的冬夜或南方连绵的雨季,这段路程无疑降低了学生们对外卖的热情。
更令人头疼的是,晚上10点以后,外卖平台的配送服务往往会因成本问题而减少。此时,高校内的便利店和食堂早已关门,学生们的需求并未因此减少,反而对即时性更强的零食、饮料等商品的需求更加迫切。这种需求在深夜尤为强烈,却往往难以得到满足。
在这个特殊的市场中,一群被称为“楼长”的学生成为了夜间即时零售的主力军。他们凭借对宿舍楼地形的熟悉和零人力成本的优势,通过微信群接单,送货到宿舍,满足了学生们的夜间需求。一栋千人的宿舍楼,仅需2至3名楼长就能满足需求,每人每晚能送货30至50单,月收入可达2000至3000元。这种看似原始的商业模式,却巧妙地契合了商业的本质。
楼长们通过零租金和轻资产运营,降低了成本。他们囤货在宿舍,利用微信群接单,送货距离极短,大大节省了物流成本和时间成本。同时,他们与同学们建立了深厚的信任关系,通过口碑传播吸引了更多学生下单。精准的需求把握使得他们的运营效率极高,库存压力几乎为零。
然而,一些试图搭建标准化解决方案的技术平台却遭遇了困境。他们试图通过开发小程序、优化配送路径、提供供应链支持等方式解决校园即时零售的问题,但现实却给了他们沉重一击。供应链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平台缺乏批量采购的能力,导致楼长们的进货成本居高不下。平台还面临着推广悖论,楼长们作为兼职学生,缺乏强烈的商业扩张动力。
为了打破僵局,平台必须对商业模式进行重构。首先,平台需要亲自下场扮演“校园仓”的角色,或与区域经销商紧密合作,通过集中采购降低进货成本。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预测学生需求,提前做好库存准备。其次,建立利益绑定机制,如设计动态激励机制和楼长合伙人制度,激发楼长们的积极性。最后,积极拓展更多场景,如与校园打印店、快递站合作,提供“跑腿代取”服务,满足学生们的多样化需求。
刘老实认为,校园即时零售的最终格局可能是“大平台+小生态”的共生模式。美团、饿了么等巨头可以通过投资或合作的方式吸纳校园仓,如与高校后勤集团联合在宿舍区设置前置仓,由学生兼职完成最后配送。而技术平台则可能演变为“本地化服务运营商”,专注于区域供应链的整合和地面推广网络的建设。
在这场校园零售博弈中,巨头们依靠资本和技术试图形成碾压之势,而草根创业者们则凭借灵活性和地缘优势顽强周旋。中间地带的创业者们需要将自己融入整个商业链条中,成为不可或缺的“毛细血管”,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开辟出生存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