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极科考的最新进展中,中俄科研团队在第41次考察活动中取得了突破性成就。他们利用自主研发的测井仪器,在南极冰盖深处进行了精密的钻孔摄像作业,成功获取了详尽的冰川内部温度分布数据,并精确测量了钻孔的倾角和方位角。
这项作业不仅标志着我国首次在南极冰盖已有钻孔中实施测井作业,而且所获得的关键参数——包括钻孔温度、倾角、方位角以及直径变化等,对于深入理解东南极伊丽莎白公主地末端冰盖底部的地热通量及其动力学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这些宝贵数据还将为预测未来气候变化背景下南极冰盖的演变规律提供科学依据。
在此次考察中,“雪龙2”号大洋队也传来捷报。他们在阿蒙森海成功回收了由第40次南极科考队布放的中国首套极地深水生态潜标。这套潜标布放深度达约3000米,携带自主研发的生态传感器,通过光学和声学技术,对上层海洋的磷虾进行了长时间连续探测,为极地海洋生态研究提供了宝贵资料。
与此同时,中国电信卫星公司在南极科考站实现了我国首次中轨道卫星极地4/5G通信,这一技术突破为南极科考提供了更加稳定、高效的通信保障。我国自主研发的六足机器狗也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冰盖地区顺利完成了一系列科考测试,展现了我国在极地科考设备创新方面的实力。
这些科考成果不仅展示了我国在南极科学研究领域的深厚积累和技术实力,也为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和极地生态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