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MCU(微控制器)市场曾是半导体领域的明星产品,价格一度飙升。然而,进入2023年后,MCU市场价格急转直下,市场复苏迹象并不明显,这一趋势延续至2025年。
全球MCU市场的头部玩家,包括恩智浦、微芯、瑞萨、意法半导体、英飞凌和德州仪器,近期发布的财报普遍显示出营收下滑和利润缩减的困境。恩智浦2024年全年营收同比下降5%,并面临约1800人的裁员计划,库存周转天数高达150天。微芯在其2025财年第三财季财报中,营收同比暴跌41.9%,并计划关闭位于亚利桑那州的晶圆工厂,影响约500名员工。瑞萨电子全年营收下滑8.2%,营业利润锐减42.9%,宣布全球裁员约5%。意法半导体全年业务收入下降23.2%,净利润暴跌63%,计划裁员约3000人。英飞凌推迟了马来西亚晶圆厂的第二阶段建设,并削减了10%的投资。德州仪器同样面临营收和利润的同比下滑,预计2025年第一季度业绩将继续下降。
MCU市场的萎靡并非偶然,而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需求端来看,消费电子、汽车电子和工业控制作为MCU的三大应用领域,发展均显疲软,削弱了市场活力。供应端方面,2020至2021年的全球芯片短缺导致MCU价格飙升,厂商纷纷扩大产能。然而,随着供应链恢复,市场供过于求,价格下跌,库存积压。同时,MCU技术的成熟吸引了大量国产厂商涌入市场,加剧了竞争,尤其是在中低端市场,产品同质化严重,价格战激烈,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
与国际厂商相比,国产MCU市场在2024年似乎迎来了一丝复苏的迹象。多家国产MCU公司公布的2024年业绩预告显示,归母净利润同比大都实现扭亏为盈或亏损减少。复旦微电子的MCU业务受益于电网招标复苏,2024年智能电表应用领域的MCU产品销售较好,并积极拓展家用电器和汽车市场。兆易创新作为中国MCU行业的领军企业,2024年第三季度销售额同比增长42.83%,归母净利润增长222.5%,预计下半年中国市场对MCU的需求将继续增加。乐鑫科技专注于智能家居和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第三季度Wi-Fi MCU销售额同比增长近50%,归母净利润大幅增长。
国产MCU市场的复苏始于2024年第三季度,该季度主要国产MCU公司业绩强劲回暖。尽管整体市场逐渐回暖,但MCU行业的价格仍受到激烈竞争的影响,尤其是在通用MCU市场,价格战依然激烈。不过,消费电子对国产MCU的带动作用较为明显。
展望MCU市场的未来,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从供应端来看,MCU市场尚未出清,新需求不足以完全消化行业的全部产能,价格延续底部盘整。然而,从需求端来看,据预测,尽管终端市场增量放缓,但全球汽车MCU市场规模在2024年同比增长8.3%,这种增长态势有望在2025年延续。AI领域的兴起也为MCU市场带来了新机遇,对具备AI处理能力的MCU需求逐渐增加。MCU与模拟芯片公司的融合也为市场发展带来新的可能性,如兆易创新收购苏州赛芯,南芯科技收购昇生微等。
除了并购,厂商间的合作也逐渐成为趋势。纳芯微与芯弦半导体联手推出新型MCU产品,形成技术互补,将模拟与MCU的产品线有机整合。全球经济的不稳定以及半导体行业的供需失衡使得MCU市场的复苏之路充满挑战,但部分领域的新需求和技术融合趋势为MCU市场带来了一线曙光。
总体而言,尽管MCU市场面临诸多挑战,但在汽车电子、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推动下,以及AI技术和模拟芯片融合趋势的助力下,MCU市场有望在2025年实现一定程度的复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