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项关于手性石墨烯材料的突破性研究成果引起了科学界的广泛关注。这项研究由天津大学的胡文平教授团队携手雷圣宾、李奇峰教授及沈永涛副教授共同完成,他们成功开发出一种全新的制备技术,为先进光学、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领域的应用开辟了新的道路。
研究团队通过自主研发的“石蜡辅助浸入法”,实现了对石墨烯手性的精准控制。这一技术通过精确调控石墨烯浸入溶剂的速度和角度,使其在异丙醇中定向卷曲,从而形成了具有特定手性的石墨烯卷。这种方法的创新之处在于,它能够在-30°至30°的范围内精确调整手性角,同时保持层间距在0.34±0.02纳米,有效解决了传统卷曲技术中易裂解的问题。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手性石墨烯卷在室温下展现出了超过90%的自旋极化率,这一成果被发表在《自然・材料》杂志上。这一发现不仅为量子计算和自旋电子器件的发展提供了关键的技术支撑,还揭示了曲率引发的自旋-轨道耦合作用在电子运动中的重要作用。
研究团队通过拉曼光谱和透射电镜等手段验证了左手与右手石墨烯卷在光学活性上的差异。实验结果显示,电子在手性卷曲侧的运动具有显著的优先性,这种强自旋选择性效应源于曲率而非传统重原子的贡献。这一发现为理解手性材料中的电子行为提供了新的视角。
原位磁导电原子力显微镜(MCP-AFM)测试进一步揭示了手性石墨烯卷的自旋滤波效应。实验发现,右手卷在特定磁化方向下电流显著增强,而左手卷则表现出相反的特性。这种手性依赖的效应为构建高效自旋电子器件提供了新的可能性,例如磁随机存储器等。
胡文平教授团队的研究不仅展示了“石蜡辅助浸入法”在制备手性石墨烯卷方面的独特优势,还揭示了手性材料在电子学和自旋电子学中的巨大潜力。这一成果有望推动相关领域的技术进步和应用创新。
同时,该团队还指出,这种制备技术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可以推广到其他二维材料的制备中。随着研究的深入,未来有望在高产量制备手性二维材料方面取得更多突破,为新材料领域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