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世纪公司公布了其2025年创业板定向增发股票的预案,计划募集不超过5.5亿元的资金。此次增发将由公司实际控制人夏军以每股5.45元的价格全额认购,而当天公司的收盘价为7.93元,创下了2025年的新高。
这一举动不禁让人回想起创世纪在2020年的定向增发。当时,夏军同样以低价全额认购了定增股份,且其配偶在定增完成后进行了减持。这一系列操作引发了市场对公司实控人是否通过“低价定增、高位减持”方式圈钱的质疑。
创世纪的资本之路始于其借壳劲胜智能上市。2015年,劲胜智能以24亿元收购了深圳创世纪机械有限公司,夏军及其一致行动人借此成为上市公司的第二大股东。2020年,劲胜智能更名为创世纪,并再次发起定增,由夏军包揽了4亿元的定增额度,定增价格为4.09元/股。此次定增完成后,夏军正式成为公司的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
然而,夏军掌权后,创世纪的资本运作并未停止。2021年,公司宣布拟募集资金13亿元用于收购子公司深圳创世纪的少数股权。但这一方案在历经深交所审核通过、证监会注册批复后,最终于2023年因“公司股价处于低位”而被终止。值得注意的是,此次终止融资的股票发行价格远高于当时的股价,这与之前夏军低价定增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
除了定增引发的争议,创世纪近年来还频繁受到监管部门的关注。自夏军成为实控人以来,公司因发行溢价收购子公司股份、高利率发行可转债、推出低门槛股票激励计划等操作,多次收到广东监管局和深交所的警示函、监管函和关注函。仅在2020年至2024年的五年间,公司就收到了8份监管函件。
创世纪的财务状况也令人担忧。近年来,公司的业绩大起大落,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大幅波动。尽管2024年前三季度受益于消费电子行业的复苏,公司业绩有所好转,但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却出现下降。与此同时,公司通过多种融资手段补充现金流,包括可转债借款、银行授信等,导致公司的短期借款大幅增加,资产负债率整体处于较高水平,偿债压力较大。
对于此次定增的目的,创世纪表示将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和补充流动资金。然而,考虑到公司过去的资本运作和财务状况,市场对其未来的发展前景仍持谨慎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