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推进,这一进程得益于南北两地技术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南方地区以其强大的硬件供应链为基础,而北方则在软件解决方案上独树一帜,共同构筑了中国在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上的竞争优势。
长江三角洲与深圳区域,作为机器人硬件产业的两大重镇,拥有着最为完备的产业链体系。据佩天机器人首席技术官郭涛向亚洲财经透露,从基础结构件到如线缆连接器等专业部件,这两个区域均能提供成熟的供应链支持。对于高度定制化的人形机器人部件而言,供应商的快速响应能力尤为关键。
“即便是看似微不足道的线缆布局问题,在商业化与工程化阶段也会成为重大挑战。”郭涛指出,这些区域供应链的集聚效应为实体智能的早期研发带来了显著优势。
根据中国企业信息查询平台企查查的数据,中国的机器人相关企业高度集中于科技重镇深圳,以及与其相邻的广东省会广州、制造业强市上海和工业重镇苏州,企业数量分别达到了49400家、44100家、36100家和35200家。以深圳为核心的粤港澳大湾区,占据了中国实体智能供应链的55%以上份额。若将大湾区视为一个整体,其占据全球实体智能供应链的份额高达24%,足以与欧洲抗衡,甚至超越日本。
人形机器人的发展依赖于三大关键领域的突破:负责理解与感知的“大脑”、负责精细动作控制的“小脑”,以及承载物理部件如关节和肢体的“身体”。AI软件企业专注于实体智能,利用计算能力、大型模型和算法来实现视觉分析、语义理解和运动规划等功能。核心硬件制造商则提供传感器、电机、减速器和能源系统,以构建感知、控制和运动模块。而机器人本体制造商则负责将这些组件整合为完整产品。
硬件供应链中的关键参与者包括领航和谐传动系统、浩智工业、TC传动和汉拓激光等,它们覆盖了减速器、电机和制动器等关键领域。该区域的强大生态系统还得到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迅速发展的有力支撑,该行业推动了电机、电子控制和电池技术的进步,这些技术如今正被重新应用于人形机器人中。
尽管南方在硬件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北方在软件方面,尤其是大型AI模型方面表现出色。截至今年3月底,北京企业已发布超过115款大型模型产品,位居全国首位。这些模型包括百度的文心一言、抖音的BytePlus、京东的言犀和智谱AI的ChatGLM等,应用于内容生成、智能问答、IT支持和数据分析等领域。
2023年,总部位于北京的AI初创企业共记录了156起融资事件,占全国总数的29.4%,凸显了该区域在AI创新和软件开发方面的实力。迦智科技产品经理朱慧强调了大型AI模型对机器人的变革性影响。“在大型模型出现之前,机器人的操作依赖于预设的固定程序,灵活性有限。现在,借助足够的数据和持续的参数调整,这些模型为机器人理解人类意图和智能操作提供了一条可行之路。”朱慧向亚洲财经表示。
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产业受益于南北互补的优势。南方的硬件供应链提供了先进机器人所需的物理部件,而北方的软件专长则推动了AI和智能控制系统的创新。新能源汽车行业的进步进一步支持了这一合作,加速了部件的小型化、安全性和能量密度的提升。长江三角洲作为新能源汽车生产的主要枢纽,在2023年贡献了中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36.2%,进一步巩固了该地区在机器人开发中的地位。
通过利用南方的硬件专长和北方的软件创新,中国正将自己定位为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领导者。这种独特的协同效应不仅提升了国内能力,还为中国在未来机器人和AI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奠定了基础。
据高工机器人产业研究所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发生了超过60起融资事件,显示出投资者对该领域的浓厚兴趣。该机构预测,到2035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在B2B场景下将达到75.5万台,价值755亿元人民币(约合104亿美元),而在B2C场景下将达到125.6万台,价值628亿元人民币。
Unitree机器人创始人王兴兴将行业的蓬勃发展归因于大型AI模型的兴起,这极大地加速了机器人的发展。“以前,一个人形机器人学会走路需要一到两年时间。现在,借助AI算法,这只需一个月就能实现。”他向亚洲财经透露。他预计,到2025年底,将出现更多通用型人形机器人,进一步加速行业的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