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短剧演员跨界忙:从屏幕到舞台,他们如何打破界限?

   时间:2025-02-28 20:03:1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短剧领域迎来了一股新风潮,众多顶尖短剧演员纷纷迈出舒适区,探索多元化的演艺道路。

今年,短剧行业出现了一个引人注目的新趋势:一批顶级短剧演员开始“跨界”发展,拥有了更多元的身份。例如,在热门综艺《无限超越班》的录制现场,观众惊喜地发现了短剧演员柯淳和何健麒的身影。何健麒更是毫不犹豫地选择了“绝不带偶像包袱”的标签,谦逊地表示自己并非偶像派。

同样,短剧界的佼佼者王格格也以“特邀主持人”的身份亮相某广告巨头的短剧行业盛会,展现了她的多面才华。何健麒、马小宇、申浩男、赵柯淳四位短剧明星还共同为《时装男士》拍摄了一组时尚大片,展现了短剧演员的时尚魅力。

这些顶尖短剧演员通过参与综艺、担任主持、拍摄杂志封面等方式,成功实现了从“短剧演员”到“全能艺人”的身份转变。事实上,渴望“跨界”发展的短剧演员并不在少数。

在最近的微短剧盛典上,“短剧一哥”孙樾表达了希望未来能出演更多类型角色的愿望,无论横屏还是竖屏;短剧演员左一则直言不讳地表示想尝试出演电视剧,通过与更优秀的演员合作来提升自己。不仅如此,幕后工作者也开始向更广阔的舞台进军,如导演毕志飞的新电影中,就邀请了微短剧导演彭继磊和制片人王基远参与。

这股“跨界”风潮背后,原因复杂多样。首先,短剧及短剧演员在影视圈中仍处于一种无形的“鄙视链”底层,类似于曾经的“网红”标签。为了摆脱这一身份标签,短剧演员们纷纷寻求更多元的发展机会,以证明自己的实力并开拓更多资源。

其次,短剧行业的利润大幅摊薄也是一大驱动力。微短剧行业最大的支出是投流费用,甚至占到最终收入比例的80%以上。随着监管收紧和观众要求提高,短剧内容成本也在上升,导致利润持续集中在广告投流平台。许多短剧演员都是“单打独斗”,没有签约大公司或只签约了小公司/工作室,缺乏保障。因此,他们希望通过在更成熟、有底蕴的产业中获得曝光,从而获得更多签约大公司的机会。

更深层次的原因在于微短剧行业的“圈层化”现象严重。由于过于依赖投流的商业模式,短剧往往只能在圈内传播,难以破圈。这导致TOP级短剧明星虽然年轻且受欢迎,但“出圈”的心态却更加紧迫。因此,他们选择“跨界”发展,以打破圈层限制,进入更多人的视野和更大的市场。

然而,在短剧人纷纷“跨界”的同时,也有一批传统影视从业者积极涌入短剧领域。例如,抖音联合周星驰推出的“九五二七剧场”发布了一系列短剧作品;曾饰演“小龙女”的李若彤也主演了一部女性励志短剧;传统影视剧演员舒畅在时隔七年后再次拍戏,同样选择了短剧。

如今的短剧领域仿佛成了一座“围城”:城外的人想进来,城里的人想出去。传统影视从业者将入局短剧视为一种“创新”和“勇于尝试”的新路径,他们自带明星效应和粉丝基础,有助于提升短剧行业的关注度和影响力。然而,由于隐性“鄙视链”的存在,他们的加入也可能对个人品牌和价值造成一定影响。同时,短剧产业的分化趋势也日益明显,包括小程序竖屏短剧、横屏短剧、文旅短剧、品牌定制剧等不同类型。

对于短剧人来说,“跨界”发展不仅是为了撕掉标签、获得更多曝光,更是为了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希望这些勇敢的尝试者能在更广阔的舞台上继续发光发热,被更多人挖掘和认可。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