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上,家庭维修服务平台啄木鸟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晚会揭露了啄木鸟平台存在的诸如无病乱修、小病大修以及随意加价等不正当行为,引发了消费者的强烈不满。
面对舆论压力,啄木鸟维修迅速作出反应,连续三次发表声明,表示已放弃公关策略,转而选择每天公布一项整改措施。然而,这并不是啄木鸟首次成为3·15晚会的焦点。早在去年,湖北经视和安徽的3·15晚会就已经对啄木鸟的收费问题提出了严厉批评。
据灼识咨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家庭维修市场的交易额高达7149亿元,而啄木鸟作为行业领头羊,占据了2.4%的市场份额,服务范围遍布全国300多个城市,拥有10万名在线维修师傅,业务涵盖家电维修、防水补漏、家具维修和电子产品维修等多个领域。
然而,消费者的投诉却如潮水般涌来。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啄木鸟的投诉已超过8000条,主要集中在“高价维修”和“高抽成比例”两大问题上。消费者反映,维修师傅服务态度差、上门速度慢,服务质量参差不齐。而在啄木鸟的招股书中,也披露了惊人的数据:从2021年至2024年上半年,平台累计收到超过134万宗消费者投诉,大部分与价格或服务订单回应有关。
啄木鸟平台的“维修刺客”现象,与其商业模式有着密切关联。招股书显示,啄木鸟的订单收入仅占订单支付总金额的约40%,远高于其他维修平台。由于平台抽成过高,维修工程师们为了提高收入,只能在平台规则和人为干预下想尽办法多收费,最终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啄木鸟平台的轻资产运营模式也导致对维修师傅的约束力不足,服务质量难以保障。
更为严重的是,啄木鸟在维修人员培训和技术支持方面的投入严重不足。许多维修师傅缺乏专业的修理技术,而啄木鸟提供的培训计划时间短、内容浅显,侧重于营销话术而非技术提升。因此,师傅们在接单时只能从配件上提高收费,如果顾客不接受高价配件,平台和师傅会共同说服顾客买单。
尽管消费者投诉不断,但啄木鸟的业绩却持续攀升。从2021年至2023年,其营收从4.01亿元增长至10.11亿元,2024年上半年更是实现了6.23亿元的高营收,同比增长45.07%。毛利率连续三年超过80%,这主要得益于家政、维修线上服务需求的快速增长。然而,高昂的营销费用却拖累了其净利率,报告期内净利率分别为8.3%、1%、4.8%、6.2%,经调整后的平均净利率不到10%。
在冲刺上市的关键时刻,啄木鸟却遭遇了重击。由于频遭投诉和曝光,公司的公众信任度大幅下降,这无疑增加了港交所对其合规性的审查压力。同时,其依赖高抽佣的商业模式也引发了市场的广泛质疑。为了改善形象,啄木鸟试图通过接入DeepSeek自动报价功能来提升报价准确性,但业内人士指出,由于过去的数据存在偏差,智能报价系统可能仍有漏洞。
回顾啄木鸟的创业历程,创始人王国伟从一线工人一步步走到今天,实属不易。他曾坦言行业存在诸多问题,但自己始终坚守初心。然而,如今的啄木鸟已成为家庭维修行业的参天大树,却似乎忘记了初心。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只有真诚和诚信才能赢得长远的发展,希望啄木鸟能够正视问题,切实整改,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