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这家曾经叱咤风云的搜索引擎巨头,近年来正竭力转型为一家“人工智能科技公司”,然而成效并不显著。
与腾讯、阿里巴巴等同行业巨头通过大胆的资本市场动作积极扩张其生态系统不同,百度在投资策略上显得更为谨慎,甚至有时显得犹豫不决。
这种策略引发了外界对其战略重点、担忧以及其对人工智能坚定不移却又略显勉强的信念的质疑。从2006年至2025年3月15日,包括百度战略投资部、百度资本和百度风投在内的百度及其投资部门共完成了491笔投资交易,远低于腾讯的1661笔和阿里巴巴的946笔。这一鲜明对比凸显了百度在资本扩张上的保守态度。
然而,百度的投资焦点却异常清晰。人工智能(AI)是其最青睐的领域,共有107笔投资,其中60%由百度风投主导。其他关键领域还包括医疗健康(57笔投资)、企业服务(56笔投资)、先进制造(56笔投资)和汽车交通(34笔投资)。尽管这些领域看似多样,但AI技术始终是百度的首要任务。
百度是中国最早涉足AI领域的公司之一,甚至早于谷歌、阿里巴巴和腾讯。早在2010年,百度便开始探索自然语言处理应用,而其竞争对手直到2015年及之后才开始类似的研究。尽管拥有这一先发优势,但百度策略的不连贯性常常使其错失利用先发优势的机会。
2017年初,前微软高管陆奇在百度CEO李彦宏的力邀下加入百度。陆奇的到来标志着百度的一个转折点,他宣布“All in AI”,并将AI提升为百度的核心企业战略。这一转变不仅体现在这家搜索引擎巨头的技术发展上,也体现在其资本运营上。
为支持这一战略,百度对其投资部门进行了重组,在现有的战略投资部门之外,成立了百度风投和百度资本。这一“三叉戟”结构旨在覆盖早期技术探索、中期项目培育以及后期战略收购。百度风投在刘维的带领下,专注于早期AI创新和AR、VR等前沿技术。由李彦宏亲自挂帅的百度资本则瞄准了更广泛的互联网领域的中后期投资,强调财务回报和商业潜力。与此同时,由李彦宏妻子马东敏负责的百度战略投资部门则专注于与百度AI、自动驾驶和云业务相契合的收购和投资。
尽管有着这一雄心勃勃的框架,但百度的投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公司在决策效率、资源整合和风险控制方面面临困境,暴露出持续存在的内部挑战。
陆奇离开后,百度的投资策略变得前后不一,缺乏明确方向。尽管公司继续力挺AI,但其在该领域的投资却远远落后于其在娱乐和媒体方面的支出。从2016年至2025年,百度在AI领域的投资约为31.14亿元人民币,仅占其总投资额的3%,而其娱乐和媒体投资总额则高达463.29亿元人民币。
这一差距凸显了百度在平衡短期财务回报与长期技术转型方面的挣扎。尽管推出了DuerOS语音助手和Apollo自动驾驶平台等开创性的AI产品,但百度在2019年至2023年间的AI投资步伐显著放缓,平均每年仅完成三笔AI相关交易。
在这一系列挑战中,百度风投成为了一个亮点。自成立以来,它已完成了222笔投资交易,其中31%专注于AI。医疗健康和先进制造领域分别占其投资的18%,而企业服务则占13%。自2020年高雪接任CEO以来,百度风投采取了双轨投资策略。团队既聚焦于纳米孔测序、单细胞质谱和脑机接口等前沿领域,又支持AI在智能交通和自动驾驶中的应用。
百度风投开放透明的决策机制吸引了顶尖人才,并促进了与其他百度投资部门的合作。通过利用百度的技术平台和资源,百度风投旨在为投资组合公司提供从技术集成到市场推广的全面支持。
百度在投资部门频繁更换领导层方面遭遇了重大挫折。过去五年中,百度战略投资部门经历了四次领导层变动,而百度资本在六年内更是经历了五次更迭。这种不稳定性阻碍了长期战略规划和执行。李彦宏的集中式决策模式也是一把双刃剑。虽然它确保了与李彦宏愿景的一致性,但往往减慢了投资进程,并限制了投资团队的自主权。业务部门与投资部门之间的内部摩擦进一步加剧了这些挑战,导致百度错失了诸多有前景的机会。
尽管面临重重困难,但百度在AI、自动驾驶和智能系统方面的早期投资展示了其长远眼光。尽管这些举措的回报周期较长,但它们具有颠覆性潜力,有望重塑行业。百度的优势在于其技术能力,但其弱点在于将前沿技术转化为市场就绪产品。在继续推进其AI转型的过程中,百度必须解决现实问题,并缩小其技术领导地位与市场需求之间的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