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场聚焦于具身智能智能化分级分类标准的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此次会议由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MIIT/TC1)主办,吸引了来自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多所知名高校、以及多家人工智能领域领先企业的40余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
会上,多位行业内的权威人士发表了精彩演讲。上海人工智能实验室的青年研究员汪汗青,深入探讨了“虚实贯通”的通用具身智能技术开发体系;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的标准经理鄂磊,分享了人形机器人智能化分级的思路;广州小鹏汽车科技有限公司的机器人产品总监施晓鑫,则介绍了人形机器人能力分层和发展现状。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的工程师白入文,也针对具身智能智能化分级分类思路进行了专业解读。
在这些权威声音中,心言集团作为泛心理情感陪伴领域的代表企业,其参会尤为引人注目。心言集团凭借多年来在用户情绪识别、情绪疏导、情感陪伴方面的深厚积累,不仅成功打造了深受用户喜爱的AI泛心理社区——测测App,更在近年来积极探索泛心理情感陪伴与具身智能的结合,致力于为用户带来全新的家庭型情感陪伴机器人。
心言集团的创始人兼CEO任永亮,在之前的公开演讲中曾明确表示:“具身机器人是泛心理AI化的最佳答案。”他认为,具身机器人能够很好地解决泛心理行业存在的问题。具身智能体作为用户能够真实感受到的实体存在,具备人格、个性、记忆、表情、动作和仪式感,这些特点使其成为泛心理服务行业的理想选择。泛心理服务需要为用户带来较高的仪式感,而具身智能体正是能够提供这种仪式感的实体。
具身智能的主动交互性也是其优于传统AI服务的重要特点。传统的响应式AI服务本质上是被动式的,缺乏主体性和“灵魂”,需要用户进行提问。然而,提问并非易事,无法有效提问往往会导致用户体验的缺失。而具身智能的主动交互性则能够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为用户带来更加自然、流畅的交流体验。
在泛心理行业中,逆情绪价值同样重要。传统的AI服务往往以“聊天轮数”作为考核指标,这种只做“舔狗”的行为对于用户来说并非最有价值的。泛心理行业需要突破原有的模式和心理舒适区,走向具身模式。具身智能体能够为用户提供逆情绪价值,帮助用户走出心理困境,实现自我成长。
工业和信息化部人工智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已经初步形成了《2025年标准制定指南(征求意见稿)》,提出了基础共性、关键基础技术、产品服务、赋能应用、安全治理五大方向,并对每个方向的重点标准化工作进行了建议。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人工智能研究所将持续开展具身智能系统智能化分类分级的研究与标准化工作,推动具身智能技术在不同场景任务和产品形态中的广泛应用。
心言集团也将继续深耕AI泛心理与智能体的深度结合,致力于为用户打造能够提供情绪价值、情感陪伴、寓教于乐、主动交互的家庭伙伴。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用户体验优化,心言集团将为用户带来更加愉悦、美妙的互动体验,为人们的生活增添更多色彩和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