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车企跨界造“人”热,人形机器人赛道能否跑出新赢家?

   时间:2025-03-26 14:16:4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人形机器人领域正掀起一股前所未有的热潮,吸引了众多顶尖人才和企业的目光。这一趋势不仅体现在行业内部的人事变动上,更在车企的积极参与中得到了显著体现。

近期,智元机器人的法定代表人由舒远春变更为华为背景的邓泰华,后者同时担任董事长兼CEO。机器人产品公司Vita Dynamics也完成了种子轮亿元融资,其创始人及联合创始人均来自地平线等知名车企或科技企业。这一系列变动表明,人形机器人领域正成为顶尖人才争相涌入的新蓝海。

车企对人形机器人的热情尤为高涨。3月25日,奥迪一汽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首次试运行工业人形机器人,用于执行空调泄漏检测任务,标志着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军车企领域。随后,特斯拉、比亚迪、广汽、奇瑞、小米、赛力斯、上汽、长安、东风等近20家车企以及各大汽车零部件企业纷纷加码,人形机器人成为车企竞相追逐的新热点。

车企入局人形机器人赛道,背后蕴含着深远的战略考量。特斯拉等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突破,让大家看到了新的可能性。小鹏汽车董事长兼CEO何小鹏更是直言,具身人形机器人与汽车产业的深度融合,将成为公司未来增长的重要曲线之一。

实际上,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早已悄然展开。特斯拉在特斯拉全员大会上透露,Optimus机器人将在今年进入试生产阶段,并计划生产5000台。广汽集团也发布了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自研零部件批量生产,率先在广汽传祺、埃安等主机厂车间生产线和产业园区开展整机示范应用。

长安汽车、小米汽车等车企也纷纷加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行列。长安汽车宣布未来五年内将投入超500亿元,布局海陆空立体交通方案和人形机器人领域,并在2027年前发布人形机器人产品。小米汽车则致力于推进人形机器人CyberOne在自家制造产线上的分阶段落地。

车企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布局呈现出两种主要模式:自研与投资。特斯拉、小鹏汽车、小米和广汽集团等车企选择自研路线,通过自主研发推动人形机器人的产业化落地。而上汽集团和北汽集团则选择了投资路径,通过投资机器人公司加速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

车企布局人形机器人的方向也各有不同。一类车企聚焦于提升造车效率,通过人形机器人在生产线和产业园区的示范应用,优化人工成本。另一类车企则将汽车技术积累延伸至机器人研发,推动人形机器人从工业工具向家庭助手等更多场景的转变。

车企之所以热衷于人形机器人产业,主要得益于底层技术的相通性和天然应用场景的优势。人形机器人的核心技术和车企智能驾驶的研发高度重合,包括环境感知、人机交互和运动控制等模块。同时,车企在三电技术、传感器、机器视觉、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积累,为人形机器人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在应用场景方面,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主要针对场景结构化、操作非结构化等特点。车企在生产制造环节面临着自动化率提升的挑战,特别是在总装环节,传统工业机器人难以满足复杂的装配需求。人形机器人的介入可以显著提升总装环节的自动化率,优化生产成本。

尽管人形机器人市场前景广阔,但行业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诸多挑战。从研发角度来看,人形机器人从L2级跨越到L3级别非常困难,需要实现手、脚、嘴、眼、大脑的全项融合。高昂的成本问题也是制约人形机器人产业化的重要因素之一。目前,人形机器人的定价普遍较高,成本控制成为行业发展的关键。

不过,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规模的扩大,人形机器人产业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车企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重要参与者,将继续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和应用,为行业注入新的活力。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