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视新闻的一档质量监督节目《每周质量报告》揭露了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果味电子烟正悄然渗透未成年人群体。尽管我国法律明文规定禁止向未成年人销售烟草制品,包括电子烟,但这一禁令似乎并未能完全遏制住果味电子烟对青少年的诱惑。
据家长反馈,市面上出现了多种水果口味的电子烟,这些产品通过隐蔽的渠道轻松落入未成年人手中。果味电子烟以其清新的味道,降低了孩子们的警觉性,不少青少年在不知不觉中陷入了烟瘾的泥潭。
尽管果味电子烟在国内已被禁售近三年,但在多地,青少年吸食果味电子烟的现象依然屡禁不止。那么,这些电子烟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流向学生的呢?经过记者的深入调查,真相逐渐浮出水面。
商家们利用短视频平台作为销售渠道,他们在相关视频下使用诸如草莓、西瓜、鲜花等表情符号作为“暗号”,以此吸引潜在买家。商家还巧妙地将电子烟的关键词替换为“烟弹烟杆仓”、“水果电子雾化杆”等,以此规避平台的监管措施。
在实体店铺中,销售人员更是采取了更为隐蔽的交易方式。他们提出通过微信进行交易,并利用“闪送”服务送货上门,以此躲避相关部门的管控。记者发现,绝大部分果味电子烟的包装上没有任何中文标识,部分产品甚至属于假冒贴牌,有的则是从境外走私而来。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执法人员迅速行动。根据记者提供的线索,他们逐一检查了相关店铺,扣留了涉嫌违规销售的电子烟产品。同时,执法人员表示将继续对果味电子烟的上线源头进行深入调查,以彻底切断这一非法销售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