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快手公司发布了其2024年度及第四季度财务报告,这份报告在业界引起了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快手在过去一年中实现了显著的财务增长。全年营收达到1269亿元,同比增长11.8%,归母净利润为153.3亿元,同比大幅增长139.76%。调整后净利润也实现了72.5%的增长,达到177亿元,标志着快手连续两年实现了规模化盈利。其中,“线上营销服务”和“其他服务”的收入年增长率均超过了20%,展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
尤为快手在AI领域的商业化变现也开始加速。自启动商业化以来,截至今年2月,其AI产品可灵AI的累计营收已超过1亿元,这一成绩彰显了快手在AI技术商业化方面的潜力。
然而,尽管快手的财报数据亮眼,但部分投资者对此反应并不热烈,甚至有声音认为快手已失去成长性,四季度表现平平。这引发了业界对快手价值评估的深入探讨。
深入分析财报,不难发现快手的利润增速远高于营收表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有效的降本增效措施。过去三年,快手的盈利状况持续改善,毛利率从2022年的44.73%攀升至2024年的54.6%,销售成本的增速也明显低于营收增速。这反映了快手商业生态的逐渐成熟和优化。
具体到业务层面,快手在2024年第四季度的平均日活跃用户和月活跃用户分别达到4.01亿和7.36亿,同比分别增长4.8%和5.0%。然而,日活用户环比第三季度略有下滑,以及同比增速的持续放缓,让部分投资者对快手的用户增长前景表示担忧。
快手电商业务的GMV增长也呈现出放缓趋势。从2021年至2024年,GMV增速从78%逐年下降至17.32%,这进一步加剧了投资者对快手成长性的质疑。
不过,从每位日活跃用户平均线上营销服务收入来看,快手的表现依然稳健。从2022年至2024年,这一指标持续增长,说明快手用户的变现价值尚未触及瓶颈。
尽管如此,快手在资本市场的估值仍然偏低,目前市值仅为2430亿港元,远低于其上市时的峰值。以分部估值法来看,快手的广告业务、电商业务以及其他业务的估值总和应在7000亿至1万亿之间,这表明快手的市场价值被严重低估。
业界认为,快手被低估的原因可能在于其变现效率不够高,以及未能充分挖掘商业模式的潜力。尽管快手拥有短视频这一顶级商业模式,但在新业务拓展方面表现平平,除了广告和电商外,未能形成新的增长曲线。
与此同时,快手在AI领域的商业化尝试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市场对其未来的营收空间仍持疑虑态度。AI技术的研发投入巨大,且市场竞争激烈,这使得投资者对快手在AI领域的长期发展持谨慎态度。
快手的治理模式和管理风格也对其市场估值产生影响。快手采用罕见的“双核”驱动模式,但这一模式似乎并未带来预期的效果。宿华的逐步放权和程一笑确立的AI方向并未让市场看到足够的想象力,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快手的估值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