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2024年成为了竞争格局显著变化的一年。作为行业领头羊的“蔚小理”——蔚来、小鹏和理想,各自交出了截然不同的财报,不仅反映了它们不同的战略路径,也预示着整个行业正从追求规模向追求效率转变。
蔚来汽车在这一年里深陷亏损泥潭,全年净亏损高达224亿元,同比扩大了8.1%。其中,四季度单季亏损71.1亿元,创下了历史新高。这一困境主要源于蔚来在战略上的“双线作战”:一方面,乐道品牌的研发和渠道建设投入巨大,尽管L60在四季度交付量突破了1万辆,但前期的营销费用激增,导致销售及行政费用同比上涨了22.8%;另一方面,蔚来持续建设换电网络,全年建成3054座换电站,提升了用户体验,但这也使得非汽车业务的毛利率长期低于10%。面对这样的困境,蔚来CEO李斌将希望寄托在2025年第四季度的盈利目标上,但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淡,财报发布后股价暴跌近9%。
与蔚来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小鹏汽车,其2024年的财报堪称逆袭样本。全年营收达到408.7亿元,同比增长33.2%,交付量也同比增长34.2%,达到19万辆。更重要的是,净亏损从103.8亿元收窄至57.9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4.3%。这一转变主要得益于小鹏汽车战略重心的精准调整,特别是MONA 03和改款P7+组成的“双子星”在性价比市场快速放量,以及与大众的技术合作带来的50亿元服务收入。小鹏汽车在成本管控方面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单车成本同比下降15%。然而,小鹏汽车也面临着低价车型利润天花板的隐忧,为此计划推出覆盖10万-50万元价格带的新产品矩阵,并通过L3级智驾功能提升高端车型的溢价能力。
理想汽车则呈现出“大象转身”的困境。虽然全年营收达到1445亿元,交付量达到50万辆,但净利润却同比减少31.9%,全年仅为80亿元。理想L6虽然贡献了近四成的销量,但也导致车辆毛利率下滑至19.8%。理想汽车在2024年暴露出的问题具有行业普遍性:过度依赖单一技术路线(增程式),导致产品结构失衡。首款纯电车型MEGA因设计争议和充电网络短板折戟,迫使理想汽车暂缓纯电战略。面对危机,理想选择双线突围:一方面加速纯电布局,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两款纯电SUV;另一方面加码AI研发,将自动驾驶架构升级为MindVLA,试图以“智能体”概念重塑技术形象。然而,这些举措需要时间验证,2025年一季度的交付量和营收同比增幅均不足16%,显示出转型期的阵痛仍在持续。
蔚来、小鹏和理想三家车企的财报不仅反映了它们各自的战略选择,也揭示了整个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向“效率优先”的转型。随着价格战进入白热化阶段,L3自动驾驶开启商业化元年,以及出海竞争的加剧,三家车企的战略容错空间将进一步收窄。谁能率先找到规模、盈利与技术的最优解,谁就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小鹏汽车还计划将AI技术延伸至人形机器人领域,构建“飞行汽车+无人驾驶+机器人”的生态闭环。与大众合作的超充网络计划年内建成1000座站点,试图通过基础设施绑定用户生态。然而,随着MONA M03遭遇埃安RT、比亚迪秦L EV等竞争对手的围剿,小鹏汽车也需要面对更多的市场压力和竞争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