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中,2024年成为了“蔚小理”三家头部新势力车企展现不同命运的一年。理想汽车凭借超过千亿的营收稳坐市场头把交椅,但其利润空间却逐渐缩小;小鹏汽车通过技术平权策略实现了财报上的显著好转,亏损大幅减少;而蔚来则深陷亏损扩大的困境,不得不全面启动降本计划。
蔚来的财报揭示了其战略投入的双重挑战。一方面,乐道品牌的全力推进从研发到渠道都消耗了大量资金,尽管L60在四季度交付量突破万辆,但前期的营销费用激增导致费用上涨。另一方面,蔚来在换电网络上的持续投入虽然提升了用户体验,却长期拖累了非汽车业务的毛利率。2024年,蔚来的净亏损达到224亿元,同比扩大8.1%,其中四季度单季亏损更是创下71.1亿元的新高。
面对如此严峻的财务状况,蔚来CEO李斌寄望于2025年第四季度实现季度盈利。然而,资本市场对此反应冷淡,财报发布后股价暴跌近9%。这既是因为乐道品牌的销量未达预期,也是市场对蔚来“技术投入换未来”模式的耐心逐渐消退。尽管蔚来的研发投入达到130亿元,同比下降2.9%,但仍占营收的20%。未来,蔚来能否将持续加码的智能驾驶和换电技术转化为商业优势,成为其扭亏的关键。
与此同时,理想汽车虽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总营收达到1445亿元,交付量达到50万辆,但其盈利能力却令人担忧。理想L6车型虽然贡献了近四成的销量,但也导致车辆毛利率下滑。全年80亿元的净利润同比减少31.9%,四季度利润的增长则是得益于MEGA纯电车型降价带来的短期刺激。理想在过度依赖增程式技术路线的同时,首款纯电车型MEGA因设计争议和充电网络短板而受挫,迫使理想汽车暂缓纯电战略。
为了应对挑战,理想汽车选择双线突围。一方面加速纯电布局,计划在2025年下半年推出两款纯电SUV,并配套建设超充站;另一方面加码AI研发,升级自动驾驶架构,试图重塑技术形象。然而,这些举措需要时间验证,2025年一季度的交付量同比增幅不足16%,且营收预计同比下滑,显示出转型期的阵痛仍在持续。
相比之下,小鹏汽车的2024年财报则堪称“逆袭样本”。全年营收和交付量分别增长33.2%和34.2%,净亏损收窄至57.9亿元,毛利率提升至14.3%。这一转变得益于战略重心的精准调整,通过推出性价比高的车型和与大众的技术合作,小鹏实现了规模效应和技术输出的双重突破。更重要的是,小鹏通过供应链优化和平台化生产,单车成本同比下降15%,这在同级车企中实属罕见。然而,小鹏也面临着低价车型利润天花板的挑战,计划通过推出全新产品矩阵和提升高端车型溢价能力来应对。
在AI驱动的“第二曲线”上,小鹏计划将大量研发投入自动驾驶和AI大模型,目标是降低城市导航辅助驾驶的成本,并计划下半年落地L3级功能。同时,小鹏还将AI技术延伸至人形机器人,构建生态闭环,并通过与大众合作的超充网络绑定用户生态。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小鹏也需要面对来自其他品牌的围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