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德国慕尼黑大学心智哲学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尤尔吉斯·卡普斯博士,针对自动驾驶技术的社会影响发表了深刻见解。他指出,随着自动驾驶汽车逐步融入日常生活,人类与智能机器在现实世界的互动模式正经历深刻变革,从传统的“工具使用”迈向更为直接的交互。
卡普斯博士的这一观点,源自他与日本早稻田大学合作的一项最新研究,该研究成果发表于《Scientific Reports》杂志。研究揭示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在面对人工智能对手时,人们往往更倾向于采取自私策略,相较于面对真人合作对象时更为显著。卡普斯博士解释称:“在交通环境中,占用自动驾驶汽车的道路不会对其造成情感伤害,这或许解释了人们的行为倾向。”
为了深入探究这一现象,研究团队采用了行为经济学的经典博弈论实验方法,设计了多组实验,让来自日本和美国的参与者在合作与自私之间做出选择。实验结果显示,当对手是机器而非人类时,受试者更倾向于做出自私决策,这一现象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但存在地区差异。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还发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利用合作型机器的态度存在显著差异。美国和欧洲地区的受试者更频繁地利用机器人获取利益,而日本受试者的行为则相对更为保守。卡普斯博士认为,这种差异与“负罪感”的文化心理紧密相关。在西方社会,人们往往不会因为占机器的便宜而感到内疚,但在日本,无论是面对人类还是友善的机器人,受试者都会产生相似的负罪感。
这一文化差异可能对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球推广和应用产生深远影响。卡普斯博士指出:“如果日本人能够像尊重人类一样尊重机器人,那么东京或许会成为全球最早普及全自动出租车的城市之一,领先于柏林、伦敦和纽约等西方大都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