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ATX电源的那些事儿,你真的了解吗?

   时间:2025-03-28 02:47:3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DIY电脑爱好者的世界里,电源作为整机的“心脏”,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多数玩家对ATX电源已相当熟悉,它是桌面PC中最常见的电源规格。然而,除了ATX之外,诸如SFX、CFX、LFX、TFX、Flex ATX等电源规格也存在于市场中,各自服务于不同的应用场景。今天,我们将深入探讨ATX电源的起源、演变及其背后的故事。

ATX架构及标准由英特尔于1995年提出,旨在取代AT架构,实现更加模块化的PC设计。这一变革极大地推动了PC DIY文化的发展,时至今日,ATX架构依然是PC系统的主流。尽管英特尔曾在2003年推出BTX架构试图取代ATX,但由于兼容性等问题,BTX架构在2006年黯然退场,ATX架构依然稳固其霸主地位。

ATX电源规范作为ATX架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取代AT电源。与AT电源相比,ATX电源最大的特点是支持“软开机”和“软关机”,由主板控制电源的开关,这为定时开机、定时关机及远程开机等功能提供了可能,同时提高了系统数据的安全性。ATX电源定义了+12V、+5V、+3.3V、-12V、-5V和+5VSB六路输出,其中+3.3V和+5VSB的引入尤为重要,前者为+3.3V供电的设备提供了直接的电源,后者则为主板在待机时供电,便于远程唤醒和定时开机。

ATX电源不仅在输出规范上有所改进,其主电源接口也加入了防呆设计,减少了因接口插错导致的硬件损坏。早期的ATX电源风扇设计为进风,旨在为主板和CPU散热,但随着PC的发展,这一设计被证明并非必要,英特尔随后将其更改为厂商选配。1999年,随着奔腾4处理器的发布,原有的ATX电源规范已无法满足处理器的供电需求,英特尔遂将CPU供电由+5V改为+12V,ATX电源规范升级为ATX12V规范,并沿用至今。

输入异常主要包括短路、浪涌电流和浪涌电压。短路可能由意外进水和灰尘累积等原因引起,此时电源的保险管会在短时间内熔断,断开供电输入。保险管是一次性的,烧断后需拆机更换,以确保安全。浪涌电流和浪涌电压可能由雷击或开机瞬间产生的强脉冲引发,对电路造成破坏,因此需要抑制浪涌的电路。

目前,抑制浪涌的器件主要包括NTC和MOV。NTC(负温度系数热敏电阻)在电源开机瞬间,处于冷却状态,阻值最高,可以抑制电路中过大的电流。随着电源的正常工作,NTC温度升高,阻值降低,不再影响电流的通过。为了避免NTC在关机后短时间内无法恢复高阻态,一些PC电源会在NTC旁边并联一个继电器,在电源正常工作后短路NTC,降低其温度,同时提升电源的转换效率。

ATX电源不仅是PC稳定运行的关键,其背后的技术演进和保护措施也体现了电脑硬件发展的智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ATX电源将继续为DIY爱好者提供更加安全、稳定、高效的供电解决方案。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