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驾驶员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满怀精神地踏上高速公路,却往往在行程中途感到哈欠连天,眼皮仿佛有千斤重。明明平时驾车时精神抖擞,甚至前一天晚上休息得十分充足,但一上高速,这种困意便如影随形。
有人将这种现象归咎于个人体质,或是认为高速行车过于单调乏味。然而,实际情况远比这复杂。
高速行车中的困乏,可能源于多个被忽视的细节。其中,驾驶节奏的单一性是一个重要因素。与复杂的城市道路相比,高速公路的路况相对简单,车流稳定,驾驶员几乎无需频繁进行刹车或变道操作。这种缺乏变化的驾驶环境,容易使大脑进入一种“自动驾驶”状态,导致注意力下降,进而产生困意。尤其是当道路笔直、沿途风景单调时,这种“催眠效应”更为明显。
为了缓解这种困意,驾驶员可以适当调整车速,在安全范围内变换车道,以增加驾驶的多样性。听一些节奏感强烈的音乐,或与车内乘客进行交谈,也能有效保持大脑的活跃度,减轻困倦感。
车内温度的调控同样至关重要。许多驾驶员可能未曾意识到,车内温度对驾驶状态有着显著影响。过高的温度会使身体进入放松状态,从而加剧困意;而过低的温度则可能导致身体紧绷,同样容易引发疲劳。因此,将车内温度维持在22-24℃之间,既能避免过热导致的困倦,又能确保驾驶的舒适度。
视觉疲劳也是高速行车中不可忽视的问题。在高速公路上,驾驶员的视线往往较为单一,缺乏复杂的信息输入,这容易导致眼睛逐渐疲劳,进而影响大脑的清醒度。夜间行车时,单调的车灯和反光标志更是加剧了这一现象。因此,驾驶员应适时转动眼球,观察左右后视镜,以减轻眼睛的负担。短暂停车休息时,闭眼放松几秒,也能让眼睛得到充分的缓解。
饮食选择同样对驾驶状态有着重要影响。在上高速前大量摄入米饭、面条等高碳水食物,会导致血糖迅速上升,随后又迅速下降,从而引发强烈的困倦感。而为了提神而过度依赖咖啡或功能饮料,也可能在刺激效果过后导致身体更加疲惫。因此,驾驶员在饮食上应注重均衡,选择富含蛋白质的食物,如鸡蛋、牛肉等,并避免一次性摄入过多高碳水食物。如需喝咖啡提神,应少量多次饮用,以免影响后续驾驶状态。
最后,长时间保持不良坐姿也是加剧身体疲劳的重要原因。座椅角度不当、腰部支撑不足,都会使背部、颈部和腿部长期紧绷,导致肌肉疲劳加速,进而影响驾驶状态。因此,驾驶员在上高速前,应调整座椅角度,确保腰部和腿部有足够支撑,保持自然舒适的坐姿。长时间驾驶时,可在服务区短暂休息,舒展筋骨,以缓解疲劳。
高速行车中的困乏并非不可克服。通过调整驾驶节奏、控制车内温度、缓解视觉疲劳、合理饮食以及保持正确坐姿等措施,驾驶员完全可以在高速行车中保持清醒和专注,确保行车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