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的汽车市场中,上汽大众推出的途昂PRO无疑是一个备受瞩目的车型。这款新车不仅助力大众品牌在2024年实现了8%的市场占有率,更在燃油车市场中稳坐单品牌TOP1的宝座。然而,途昂PRO是否真的如其市场表现般完美无缺?答案或许并非如此。
尽管途昂PRO声称搭载了L2+级辅助驾驶系统,但其MOS 3.0GP智慧车联系统与IQ.Pilot智能辅助驾驶系统在面对新势力品牌的全场景智能座舱与城市高阶智能驾驶功能时,显得相对保守。特别是在与比亚迪天神之眼体系对比时,途昂PRO的纯视觉方案仅能对标到C级,与经济型车型如海鸥、秦PLUS等处于同一水平线。途昂PRO虽然创新性地提出了“6屏联动”的概念,但这一设计在实际使用中可能存在交互逻辑割裂的风险,副驾驶屏的实用性也备受质疑。
除了智能化方面的不足,途昂PRO在发动机技术上也面临着挑战。虽然大众第五代EA888发动机的燃油效率有所提升,但在当前新能源汽车市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一技术已经逐渐沦为政策与市场夹缝中的“技术孤岛”。随着新能源市场占有率的不断提升,政策对增程、插混等电混车型的要求也将更加严格,届时这些车型可能需要重新挂回蓝牌。这将使得电混汽车厂家不得不通过降价来维持市场竞争力,而途昂PRO则将面临来自插混车型油耗数据以及竞品价格优势的双重碾压。
面对这些挑战,上汽大众并非无动于衷。为了缓解用户的焦虑,途昂PRO上市时,上汽大众推出了整车终身质保的政策。然而,这一政策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动力总成技术路线已经明确带来的影响。随着碳排放积分成本的持续攀升,每一辆燃油车的隐性成本都在增加,上汽大众从投入产出比的角度考虑,也不太可能再去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发动机技术的迭代研发。
那么,上汽大众为何还要推出途昂PRO这款本身就带着诸多不利因素的车型呢?这背后有着其战略价值的考量。一方面,大众等头部合资品牌仍处于转型的技术过渡期,需要追求利润的平衡。另一方面,途昂PRO的推出也是上汽大众在维系传统渠道生存空间、平衡传统燃油车与新能源汽车产品矩阵之间和谐关系的一次尝试。通过以26.99万元起售的价格推出途昂PRO,上汽大众既避免了与ID.系列形成内耗,又能利用成熟的供应链摊销电动化转型的成本。
然而,途昂PRO的未来发展并非一片光明。在价格方面,途昂PRO的起售价已经与途昂380TSI四驱出众版形成了内耗,而顶配版又触及到了理想L8、问界M7等车型的舒适区。在市场空间方面,新能源汽车在一二线城市的虹吸效应迫使途昂PRO必须转向三四线城市求量,但这些区域对燃油车的接受度与消费者能力呈矛盾状态。因此,途昂PRO如果最终陷入销量不振的困境,也将在情理之中。
途昂PRO的上市,本质上是一场关于技术路径尊严的保卫战。然而,在这场战役中,上汽大众必须厘清一个道理:新能源革命带来的不仅仅是动力形式的改变,更是价值评估体系的重构。当消费者开始用软件迭代能力、补能网络密度等标准来衡量产品力时,途昂PRO依然坚守整车终身质保的“定理”,恰好凸显了燃油车技术迭代的停滞。这种传统优势与时代需求的错位,是传统巨头转型阵痛的缩影,而途昂PRO则恰好被这片缩影所覆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