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半导体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全球顶尖的晶圆制造商台积电、三星和英特尔正加速向2纳米芯片技术迈进,并计划在2025年实现这一目标。更进一步的展望是,到2027年,他们或将触及1.4纳米的工艺边界。而高端设备制造商ASML则更为乐观地预测,未来芯片技术将持续飞跃,预计在2029年达到1纳米,并在2039年逼近0.2纳米的极致精度。
随着芯片制程技术的不断突破,对相关制造设备的精度要求也日益严苛。2纳米芯片的生产,需要制造设备的精度同样达到2纳米级别,这无疑是对现有技术的巨大挑战。
然而,在这一领域,中国芯片设备企业正展现出惊人的创新力和竞争力。在近期于上海举行的Semicon大会上,中微半导体宣布了一项重大技术突破:其反应台之间的刻蚀精度已成功达到0.2A(亚埃级)。这一精度,换算成纳米单位,即0.02纳米,远远超越了当前主流芯片技术的精度要求。
中微半导体,作为中国乃至全球顶尖的刻蚀机制造商,由尹志尧博士于2004年创立。尹博士拥有丰富的半导体行业经验,曾在英特尔、泛林、应用材料等美国半导体企业工作多年,并持有众多个人专利。他带领的团队,包括一大批在美国工作的华人半导体工程师,共同推动了中微半导体的快速发展。
中微半导体此次的技术突破,得益于其在气体控制精度方面的持续研发和创新。通过提升反应台之间的气体控制精度,中微成功实现了ICP双反应台刻蚀机Primo Twin-Star®的0.2A精度。这一精度在氧化硅、氮化硅和多晶硅等薄膜的刻蚀工艺上均得到了验证,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经过了实际测试的检验。
中微半导体的刻蚀机技术,不仅打破了美国在这一领域的垄断地位,还迫使美国解除了对刻蚀机的禁运。此前,美国应用材料公司曾试图通过诬告中微侵犯其专利来遏制其发展,但最终在官司中败诉,不得不承认中微的技术实力。
如今,中微半导体已经成为台积电、中芯等全球知名芯片制造商的供应商。其先进的刻蚀机技术,不仅精度高,而且实现了100%的元件国产替代,完全摆脱了对进口元件的依赖。这一成就,不仅提升了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自主可控能力,也为全球半导体技术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中微半导体的成功,无疑为中国半导体产业树立了榜样。我们期待更多的国产半导体设备企业能够向中微学习,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共同推动中国半导体产业的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