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城的一隅,宝马研发中心昨日迎来了一场意义非凡的活动——“2025宝马中国创新日”。此次盛会不仅标志着宝马智能驾趣迈入2.0新时代,还见证了宝马与阿里巴巴携手共进的里程碑时刻,双方宣布将AI大语言模型融入宝马品牌旗下车型。
宝马的这一举措,并非盲目跟风汽车产业的智能化趋势,而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抉择。宝马对于智能驾驶的理解,独具匠心,充满了品牌自身的哲学思考。
宝马首先抛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问题:智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随着AI技术的普及,从DeepSeek的爆火到春晚机器人跳舞的惊艳亮相,这一问题愈发引人关注。AI逐渐渗透日常生活,人们开始担忧自己的角色定位。许多智能汽车制造商给出了看似标准的答案——智能旨在解放人类。从自动驾驶到语音识别,人类正逐渐从亲自操控中抽离,但这种转变却让人心生失落。毕竟,汽车不仅是代步工具,更是自由精神的象征。
宝马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点。对于宝马而言,剥夺驾驶者的驾控乐趣,无异于剥夺了汽车的灵魂。因此,华晨宝马汽车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戴鹤轩博士强调,人工智能的目的并非创造超越人类的机器。
宝马重新定义了智能与驾驶的关系,这一创新理念既独特又合乎逻辑,与现有的概念、逻辑及产业发展路径并行不悖。那么,宝马如何将这一理念付诸实践呢?
在智能座舱的设计上,宝马摒弃了盲目追求大屏、多屏的潮流。宝马深知,驾驶者的视线不应被屏幕所束缚。因此,宝马提出了“视觉锥”概念,将车内交互信息分层放置,确保核心驾驶信息始终位于驾驶者中央视野,娱乐和舒适功能则分布在周边视野,减少视觉焦点的切换,使驾驶更加专注。
宝马还独创了“视平线全景显示”技术,采用超近距投影平视显示技术,将信息投射在风挡玻璃下部的黑色涂层上,提供大面积、4K级超清晰显示效果。这一设计不仅提升了信息获取的便捷性,更彰显了宝马对驾驶者视觉体验的深度洞察。
宝马自2018年起便专注于研究中国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在中国市场设立了SkyLab人机交互用户体验研究中心。该中心通过分析超过600万中国用户的脱敏数据,深入探索中国车主的用车习惯和数字生态使用场景,并针对近100项细节功能进行本土优化。
例如,宝马为中国用户量身打造了“视平线大屏看歌词”功能,但这只是冰山一角。宝马的技术创新始终基于“安全至上”的理念,旨在确保驾驶体验与使用体验的双重提升。
宝马通过行业独家的眼动仪追踪测试,对信息投递的区域、大小、数据传递量进行了细腻的设计,确保每个信息都能精准触达用户。这正是宝马所倡导的“将智能融入汽车骨骼和血脉”的核心理念。
在本土化进程上,宝马同样不遗余力。近期,宝马与华为、阿里巴巴两大科技巨头达成合作。华为将为宝马提供芯片、操作系统、云计算等全方位支持,而阿里巴巴则将加速推进AI大语言模型在宝马产品上的落地。
未来,基于斑马元神AI的全新BMW智能个人助理将采用双方共同开发的宝马定制AI引擎,实现拟人化沟通、多智能体协同及开放生态整合,为用户提供更加自然流畅的互动体验。这套技术预计将于2026年率先搭载在中国生产的BMW新世代车型上。
宝马还将在4月份的上海车展上展示首批“用车专家Car Genius”和“出行伴侣Travel Companion”两大AI智能体,进一步拓展智能座舱的应用场景。
与华为、阿里巴巴的合作,不仅体现了宝马对中国市场趋势的深刻洞察,更彰显了其开放包容的合作态度。宝马致力于发展符合中国市场需求的产品,同时借助中国供应商的技术实力,推动智能化体验的快速提升,并有望将这一成果反哺全球市场。
宝马在智能化的道路上,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独特路径。这一创新之举,不仅为宝马自身赢得了新的发展机遇,更为整个汽车行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