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于北京盛大召开之际,来自生态环境部的应对气候变化司副司长刘杨发表了重要演讲,聚焦于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及中国的应对策略。
刘杨强调,气候变化是全人类共同面对的严峻课题,中国对此高度重视,将应对气候变化视为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打造美丽中国的关键举措。国家层面积极制定并实施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力求在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等方面取得协同进展。
近年来,中国在绿色低碳发展方面取得了显著成就。通过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2024年,清洁能源在中国的消费比重已高达28.6%。“三新”经济展现出勃勃生机,为全球市场贡献了大量光伏组件和风电设备,其中,中国新能源汽车的产量和销量连续十年稳居世界第一,占比超过全球市场的70%。制造业的绿色低碳转型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交通领域的绿色低碳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
在政策激励创新方面,中国同样取得了积极进展。碳市场建设取得了重要突破,《碳排放权交易管理暂行条例》的颁布实施为碳交易提供了坚实的政策基础。目前,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的配额累计成交量已超过6.3亿吨,成交金额超过435亿元。同时,全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市场也顺利启动,低碳技术、气候投融资、低碳城市试点等工作都在稳步推进中。
在碳足迹管理体系建设方面,中国也取得了良好开端。生态环境部联合多个部门共同发布了《关于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明确了碳足迹管理工作的目标和路径。同时,编制发布了产品碳足迹核算通则和核算标准编制工作指引,并推进了多个产品的碳足迹核算标准研制。还建设了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为外贸产品等提供了核算基础数据。
在国际合作方面,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推动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取得积极成果。同时,持续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通过建设低碳示范区、捐赠光伏发电设备等方式,为其他发展中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持。
针对汽车产业绿色低碳发展,刘杨提出了三点建议。首先,应开放协同,推动关键技术和模式创新,整合各方力量突破技术瓶颈,加强国际合作交流。其次,上下联动,促进产业链、供应链降碳增效,发挥头部企业引领作用,推动上下游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最后,夯实基础,提升碳排放管理能力,鼓励汽车企业和行业机构积极开展产品碳足迹管理,加快相关核算标准研制和基础数据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