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能源汽车的浪潮中,初创公司的命运往往与其创始人紧密相连。他们的个人特质,无论是激进还是稳健,都会在公司的决策和产品中留下深刻的烙印。然而,随着岁月的流逝和企业的成长,这种个人化的影响会逐渐减弱,直至被新的管理风格所取代。但在这过程中,总有一些企业能够以其独特的道路脱颖而出。
零跑汽车,这家在公众视野中略显低调的汽车制造商,正以其务实和谦逊的形象,在造车新势力中崭露头角。与特斯拉的马斯克、小鹏汽车的何小鹏以及蔚来的李斌不同,零跑的创始人朱江明并非出身于互联网行业,而是来自传统制造业。这种背景让他在决策时更加注重实用性和成本控制。
2024年,零跑汽车在中国造车新势力中的品牌认知度虽然仅位居第五,但其市场表现却令人瞩目。依靠极致的成本控制和高感知的产品配置,零跑在15至20万元的价格区间内推出了四款高性价比的C系列产品,并大获成功。这家过去销量平平的电动汽车企业,全年销量翻倍至近30万辆,跃升至造车新势力第二位。同时,零跑也成为继理想之后,第二家实现季度盈利的造车新势力。
朱江明的领导风格对零跑的成功起到了关键作用。他很少在重要决策上使用一票否决权,但在专业领域却要求严格,无法忍受员工沿用其他汽车公司的开发方案。在零跑内部,他鼓励大胆想法和创新技术,但更注重技术的实用性和成本控制。这种理念使得零跑在研发过程中能够保持高效和务实,从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
零跑的成功并非偶然。在初创阶段,朱江明就坚持垂直整合的策略,自研自制核心零部件比例占物料成本的65%以上。这种策略虽然风险较高,但能够极大优化整车成本。同时,零跑还拥有一支由研发工程师组成的降本委员会,持续寻找降本空间。这种对成本的极致追求,使得零跑能够在价格竞争中保持优势。
然而,零跑的成功并非没有挑战。在创业初期,由于缺乏资本和品牌光环加持,零跑很难打动供应商配合开发车型。但朱江明凭借在大华股份积累的技术资源和经验,带领零跑在电子电气架构和三电技术上起步较快。同时,零跑还开发了CTC电池底盘一体化技术等创新技术,进一步降低了成本并提升了效率。
在产品策略上,零跑也展现出了其独特之处。与“蔚小理”等造车新势力不同,零跑没有发布过令人惊艳的标杆产品,也没有独到的商业模式。但其成功之处在于回归到百年汽车制造业最朴素的真理:用更少的钱,造出比竞争对手更好的产品。零跑C系列产品的推出,真正让其所技术规划和供应链布局的价值最大化,公司发展走到了质变的拐点。
零跑还注重用户需求和体验。在开发过程中,零跑产品团队经常在配置取舍上遇到成本和功能的矛盾冲突。但他们始终坚持在用户感受最直接的座椅和底盘上保证舒适性,同时在用户需求度高的配置上不惜成本。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理念,使得零跑的产品在市场上获得了良好的口碑。
然而,面对新能源汽车市场的激烈竞争,零跑仍需保持警惕。传统汽车制造商正在快速补齐智能化的短板,而造车新势力也开始将价格下探。零跑需要继续坚持其成本控制和用户为中心的理念,同时不断创新和提升产品质量,以在市场中保持领先地位。
朱江明深知这一点。他判断零跑商业模式的安全线是年产销规模大于百万辆,这可能还需要两到三年的耕耘。在这之前,零跑仍然需要寻找多种方式弥补规模劣势和分摊成本。同时,朱江明也在密切关注竞争对手的动态,并制定相应的应对策略。
尽管未来充满挑战,但零跑已经展现出了其强大的生命力和竞争力。在朱江明的带领下,零跑将继续坚持其务实和谦逊的风格,以成本和效率为核心竞争力,争夺订单与交付,为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