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合资车企2.0时代:智能化转型下的生死较量与未来猜想

   时间:2025-03-28 17:24:29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在中国汽车市场的广阔舞台上,2025年正上演着一出波澜壮阔的战略转型大戏。跨国巨头如奔驰、宝马、大众、丰田等,纷纷加速本土化研发进程,将中国这片热土视为战略转型的关键。宝马更是在短时间内,接连与华为、阿里巴巴宣布合作,雷克萨斯更是将首个海外工厂落地中国,这一系列动作标志着合资车企的转型已从初步探索迈向全面战略重构。

在这股转型浪潮中,合资车企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市场挑战。自主品牌在新能源赛道上异军突起,以15-25万元的主力价格带为壁垒,新能源渗透率已突破60%的大关。同时,豪华品牌也发起了猛烈攻势,通过“技术平权”战略,将旗舰级的智能配置下探至30万元区间,形成了对合资品牌的上下夹击。双重压力下,合资品牌的生存空间日益缩小,品牌溢价效应在技术迭代中逐渐减弱。

面对严峻的市场形势,宝马集团率先行动,于3月26日连续与华为、阿里巴巴达成战略合作。宝马将基于鸿蒙系统开发智能应用生态,并借助阿里巴巴的通义大模型开发智能座舱系统,计划于2026年在中国生产的宝马新世代车型上率先搭载。这一决策不仅体现了宝马对中国市场创新速度和用户需求特殊性的深刻洞察,也彰显了宝马将中国市场作为全球创新引擎的战略定位。

与此同时,其他合资车企也纷纷行动起来。奔驰携手Momenta打造“无图”L2++智驾系统,意图在智能驾驶领域实现弯道超车;一汽-大众联合地平线、立讯精密等企业,积极布局高阶智驾与AI大模型;东风日产则与华为、Momenta等达成合作,构建了从座舱到驾驶的全栈智能化解决方案;上汽通用则在全新一代智能驾驶平台中预留了L3级自动驾驶能力,为未来智能化升级奠定基础。

在这场智能电动化突围战中,合资车企的角色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它们从单纯的技术引进者转变为生态整合者,与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深度融合,共同推动全球汽车产业格局的变革。这种生态模式的创新,不仅提升了中国智能电动汽车产业链的话语权,更将昔日的“技术跟随者”塑造成了智能电动时代的“规则制定者”。

为了应对市场挑战,跨国巨头纷纷调整在华研发战略。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在《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强调中国已成为奔驰在德国之外最强大的研发布局地。奔驰正在提升研发效率,向“中国速度”看齐,以满足中国用户的需求。大众汽车集团也宣布在中国市场推行全面电动化战略,计划到2027年在中国市场推出40款全新车型,其中20款为新能源车型。

大众汽车集团对中国市场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欧洲和中国市场是大众最大的两个业务市场,占据大众75%的业务总量。为了稳住中国市场,大众在合肥打造了新的研发中心,约3000名研发人员正专注开发下一代智能网联车型。同时,上汽大众通过续约55年,进一步深化与大众汽车集团的合作,计划在2030年前推出18款新车,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

这些举措不仅体现了跨国巨头对中国市场的重视和担忧,也展示了它们在中国市场寻求突破的决心和行动。在这场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合资车企正通过价格战、出口战略和技术话语权的争夺,努力寻找自己的生存和发展之道。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