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汤科技近日揭晓了其2024年全年及第四季度财报,数据揭示了这家人工智能企业在过去一年中的转型与挑战。
财报数据显示,商汤科技全年营收达到了37.7亿元,实现了10.8%的同比增长。然而,与此同时,公司也面临着43.07亿元的净亏损。尽管亏损依然显著,但这一业绩标志着商汤科技自上市以来,首次实现了营收的正增长,为其发展之路带来了一丝曙光。
在商汤科技的营收结构中,生成式AI业务成为了最大的亮点。2024年,该业务板块的营收高达24亿元,同比增长了惊人的103%,占总收入的比例从上一年的34.8%飙升至63.7%。这一转变不仅体现了商汤科技在生成式AI领域的快速崛起,也反映了其传统视觉AI业务增长乏力的现状。
曾经,商汤科技的视觉AI业务是其估值的重要支撑,但随着智慧城市风口的逐渐平息和安防监控市场的饱和,这一业务板块的增速明显放缓。2024年,视觉AI业务的营收为11.12亿元,同比下跌了39.5%。面对这一挑战,商汤科技选择了向生成式AI领域转型,希望通过这一新兴领域来寻找新的增长点。
在转型过程中,商汤科技不仅推出了“日日新”系列大模型,还自建了临港智算中心等“AI大装置”,以支持其生成式AI业务的发展。公司宣称,其日日新模型在某些指标上已经超越了GPT-4 Turbo,并在IDC报告中以13.8%的市场占有率紧随百度、阿里云之后,位列行业前三。这一成绩虽然不足以让商汤科技在巨头林立的生成式AI领域站稳脚跟,但至少表明其与行业头部玩家的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更重要的是,转型生成式AI不仅为商汤科技带来了业务上的增长,更推动了其收入模式的转变。过去,商汤科技主要依赖G端市场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扩张营收规模,但收入质量并不高,现金流周期长且不稳定。而生成式AI时代的到来,使得商汤科技能够通过标准化产品、大模型平台、云端API等通用化方式向市场提供服务,从卖人力转向卖订阅和卖服务,从而实现了收入的可持续性和可预测性的提升。
然而,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在生成式AI赛道上,商汤科技面临着来自腾讯、阿里等巨头的竞争压力,以及科大讯飞、华为等各具特色的玩家的挑战。开源大模型生态的快速崛起也进一步挤压了商汤科技的行业生态位。尽管商汤科技在多模态大模型上具备先发优势,但在规模、生态布局上的短板依然明显,需要持续的大规模研发投入来保持竞争力。
从财报数据来看,商汤科技的亏损之路仍未走到尽头,但净亏损额已经同比大幅收窄了33.7%。这主要得益于其营收的增长和成本的控制。然而,研发费用依然是商汤科技成本的最大包袱,2024年的研发费用达到了41.32亿元,费用率超过了100%。这表明商汤科技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财务压力。
为了缓解这一压力,商汤科技在2024年完成了“1+X”组织架构重组,将非核心业务或难盈利业务孵化为生态公司,对外独立融资,并与主业务形成协同效应。这一举措不仅帮助商汤科技“减负”,还为其主营业务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支持和空间。截至2025年初,已有5家生态公司成功完成了独立融资。
在主营业务中,智能汽车业务是商汤科技重点发展的领域之一。其旗下的智能汽车业务品牌“绝影”覆盖了驾驶、座舱、云端三大模块,形成了完整的体系。然而,在激烈的智能汽车市场上,“绝影”面临着来自百度、华为、小马智行等科技玩家的竞争压力,以及新势力车企自研智驾所带来的冲击。2024年,“绝影”业务的营收为2.56亿元,同比下降了33.2%。
为了改变这一局面,“绝影”推出了车载大模型“A New Member For U”(你的家庭成员),主打情感互动和主动关怀。这一举措能否为商汤科技的智能汽车业务带来新的增长点,尚需时间验证。
在商汤科技的转型之路上,挑战与机遇并存。一方面,生成式AI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需要商汤科技持续投入研发资源来保持竞争力;另一方面,智能汽车等潜力业务的崛起也为商汤科技提供了新的增长点。如何在商业化大道上行稳致远,是商汤科技需要面对的重要课题。
商汤科技还需要在收入模式和成本控制上进行更多的探索和创新。通过优化收入结构、提高毛利率、控制研发支出和资本支出等方式,商汤科技有望逐步收窄亏损并实现盈利。然而,这一过程需要时间和耐心,不能急于求成。
在未来的发展中,商汤科技需要继续坚持技术创新和生态建设的双轮驱动战略,不断提升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市场影响力。同时,也需要积极应对行业变化和市场挑战,灵活调整业务布局和战略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