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互联网行业的风云变幻莫测,曾经的巨头与新势力此起彼伏。就在一年前,拼多多与字节跳动等互联网新势力还以逆市大增的态势引领市场潮流,而腾讯与阿里等老牌巨头则苦苦寻求新的增长点。然而,一年光景已过,AI技术异军突起,成为了互联网科技企业竞相追逐的新高地。
在最新公布的年度业绩报告中,阿里与腾讯等中国互联网巨头纷纷将重金投入AI领域,这一举动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华为这一科技巨头也不甘落后,其常务董事汪涛公开宣布,公司将全面推进全面智能化战略,以迎接即将到来的通用人工智能时代。
在这波AI浪潮中,快手作为新一代头部内容社区与社交平台,也在其年度财务报表中浓墨重彩地介绍了自身的AI布局与实力,着重强调了AI在公司未来发展中的重要性。这一举动甚至让一些自媒体戏称其为“可灵AI发布会”,而非传统的财报会。
AI技术无疑已成为重塑互联网赛道乃至整个科技圈格局的关键。这一观点已经初步形成了产业共识,不少资本势力也在积极寻找AI领域的投资新机遇。兴业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张忆东指出,随着AI技术的逐步落地,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民企龙头公司的成长性有望恢复,其估值也将从过去的崩塌转为重塑。
作为短视频时代的先行者,快手在AI领域的布局备受瞩目。面对互联网行业增长趋缓、流量红利见顶的大背景,快手选择入局AI赛道,既有其必要性,也具备基因优势。近日,快手公布了一份营收利润双增的财报,试图回应市场对其增长韧性的质疑。然而,尽管财报数据亮眼,快手的股价却并未因此上涨,反而陷入回调,这背后既有短期利好兑现的因素,也有投资者对快手主站业务降速的担忧。
从财务数据来看,快手的盈利能力有了显著提升,毛利率和经营利润率均有所增长,降本增效成效显著。但与此同时,营收增速放缓也成为快手的硬伤,这本质上是互联网流量进入存量竞争阶段后的集体表现。财报显示,快手第四季度的营收增速低于市场预期,核心增长引擎出现分化,广告收入、电商GMV以及用户增长均有所放缓。
面对行业用户规模接近天花板、增量红利消退的现状,快手不得不转向存量精细化运营。这正是快手加速推进AI布局的第一重必要性。另一重必要性则在于AI技术迭代正在重塑内容生产、分发与商业变现逻辑。作为典型的内容服务平台,快手深知如果不紧跟AI潮流,就意味着未来的落后。
在此背景下,快手推出了可灵AI,并取得了阶段性优势。可灵AI自上线以来,凭借优秀的产品力和此前构筑的良好内容生态,迅速实现了商业化变现,成为国内商业化第一的视频大模型。为了实现这一步,快手在短短半年内完成了近20次技术迭代升级,目前最新的版本已在多个方面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可灵AI的技术突破不仅带来了直观的收入增长,还直接反哺了快手的平台生态。在电商场景中,AI生成的商品展示素材转化率显著提升,带动了泛货架GMV占比的增加;在广告业务方面,可灵AI也助力线上营销收入增长。快手CEO程一笑在财报电话会议中强调,可灵AI已形成“创作工具-内容生态-商业变现”的闭环,未来将探索更多元的变现模式。
然而,尽管可灵AI目前表现亮眼,但潜在风险仍不容忽视。技术路线尚未固化,用户体验仍有痛点,这些都是快手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随着全球科技巨头纷纷在AI领域重金布局,快手面临的竞争压力也越来越大。选择聚焦视频生成垂直赛道,虽然有助于避开通用大模型的“烧钱陷阱”,但其技术通用性可能限制长期应用场景。
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快手的AI战略既是一次豪赌,也是一条必经之路。其成败不仅关乎自身命运,也将为行业探索技术与商业的融合提供重要参考。至少眼下,“可灵AI们”的每一次迭代都可能重新定义短视频行业的未来边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