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动汽车领域迎来重要进展,2025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发布了《车路城协同发展报告及标杆案例》。报告显示,我国车路城协同发展项目取得了显著成果,标志着车路城协同建设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报告强调,2025年将是“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加速之年。各大试点城市正积极加速智能网联汽车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求打造更加智能、精细的城市道路感知体系。同时,2025年也被视为智能网联汽车实现大规模商业化应用的关键节点,多家车企已宣布计划在2025年推出搭载“车路云”一体化技术的车型。
据预测,到2025年和2030年,“车路云一体化”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的产值增量将分别达到7295亿元和25825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高达28.8%。专家指出,随着车路云一体化建设的加速推进,交通运行效率将大幅提升。移动通信及车联网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主任陈山枝指出,从北京亦庄的数据来看,车路云一体化技术有望使城市交通效率提升约15%,同时提升智能驾驶的舒适度和安全性。
自2024年7月,工业和信息化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智能网联汽车“车路云一体化”应用试点工作的通知》以来,已有20个城市被确定为应用试点城市。北京、武汉等地迅速行动,大规模开展“车路云一体化”项目建设,投资规模高达百亿级。同时,多地也在加快推进智能网联汽车地方立法,深圳、上海等地已发布并实施地方性立法法规,其他地方也在积极推进立法工作。
在本次论坛上,中国新能源车企的国际化步伐成为热议话题。今年以来,多家新能源车企显著加大了海外出口和海外建厂的力度。数据显示,2025年1-2月,我国汽车出口量为91.1万辆,同比增长10.9%,其中新能源汽车出口28.2万辆,同比增长54.5%。中国车企海外本土化建厂也在加速推进,众多车企提出了“产能出海”的新规划。
长安汽车宣布将进入欧洲等重点海外市场,并快速布局东南亚、中南美洲、中东、非洲等区域市场,预计2025年在海外市场的销量将达到100万辆。东风集团旗下的岚图汽车则表示,在深耕欧洲市场的基础上,将重点布局中东市场,通过高端市场验证中国品牌的全球竞争力。中国车企的品牌“出海”,已从早期的单一贸易模式,发展到如今在海外建厂、合资合作、技术“反向输出”的新阶段。
在谈到加大国际合作时,中国车企普遍认为,“品牌化”“技术性”“高端化”“本土化”四大战略性出海方向,将为中国车企突破国际竞争格局提供新思路。岚图汽车CEO卢放表示,中国车企正从“整车”出海向带动技术出海转变,形成技术合作与竞争优势;从“贸易出海”向“生态出海”转变,加快在海外布局建厂,共建海外生态,降低海外合规风险与发展成本。
德国交通转型智库执行主任克里斯蒂安·霍克菲尔德高度赞赏中国在电动化领域的成就,并建议中国企业反向布局欧洲,通过合资公司帮助当地供应链和产业发展,共同实现气候目标。他指出,过去40年,合资企业加速了中国市场的技术创新与发展,如今中国品牌、供应商及电池企业正走向全球,合作模式应随之转变,在欧洲和德国建立合资企业,助力当地道路运输电气化,并推动技术创新与产业升级。
在中国车企“走出去”的蓝图中,东南亚是最集中的区域,尤其是泰国市场。泰国电动汽车协会的专家表示,得益于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助力,泰国电动车市场渗透率从过去三年的不足1%跃升至13%,其中90%来自中国品牌。泰国方面希望进一步加强供应链层面的合作,希望中国车企在泰国建立生产基地的同时,通过合资或协作方式整合泰国本地供应链,推动技术创新与长期合作。
全国最大规模的车网互动在南方电网经营区内成功启动,10万多辆次新能源汽车参与了此次互动,互动电量达到50万度。广东、广西、云南、贵州、海南五省区同时开展车网互动,超过10万辆次的新能源汽车参与其中,这是全国首次如此大规模且跨省联动的车网互动。
所谓车网互动,是指新能源汽车在用电低谷时有序充电,在用电高峰时将电池中的电能反向输送给电网,提供电力支持。这种方式不仅能平衡电网负荷,还能为车主带来经济收益。以云南和广西为例,充电运营商将电力交易中获取的部分收益用于车主补贴,新能源车主每放一度电可获得6元补贴。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超过3000万辆,将越来越多的新能源汽车聚合起来参与车网互动,将大大增强电力系统的灵活性调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