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电动汽车领域的重要盛会——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在北京隆重举行,为期三天的活动中,上海交通大学汽车工程研究院院长许敏受邀发表精彩演讲,就增程技术的创新与发展分享独到见解。
许敏强调,增程技术的创新不应仅仅局限于技术层面的突破,成本控制同样至关重要。他提出,在传统技术框架内进行颠覆性创新的同时,必须实现成本上的显著优化,这是增程技术能否广泛应用的关键所在。
在全球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发展趋势方面,许敏指出,2022年至2024年间,中国、欧盟、日本和美国均加速推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但各国策略各异。中国以纯电动、插电混动和增程式为主导,日本侧重混合动力,欧洲市场则相对平衡,而美国则仍以传统内燃机为主。在中国市场,新能源汽车的增长结构经历了显著变化,从纯电动到插电混动,再到如今的增程式电动汽车,已成为车企竞相追逐的热门领域。
然而,许敏也提到,在10万元至15万元的A级车市场中,增程式技术的应用相对较少,主要受制于成本因素。大电池加大发动机的方案难以适应这一价格敏感型市场的需求。为此,他通过详细分析,展示了降低增程器功率和电池容量的潜在成本效益,如采用“40度电配10kW增程器”的方案,相较于特斯拉66度电池方案,可降低成本约11000元。
许敏还分享了上海交通大学在增程器技术上的创新成果。自2008年起,上海交大团队致力于研发水平对置两缸增程专用发动机,该发动机采用自然吸气加气道喷射技术,取消了涡轮增压和可变气门等系统,制造成本降低了三分之二。同时,该发动机拥有40%的油电转化效率,即40%的热效率,且运行时几乎无噪音,通过AI控制实现无感增程。
值得注意的是,理想汽车整车电动高级副总裁刘立国也在本次论坛上发表了演讲。他回忆起五年前在百人会论坛上的发言,当时他预测增程将成为未来的主力,但这一观点在当时并未获得广泛认可,甚至遭遇了不少质疑。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增程技术逐渐被更多人接受,不仅新势力车企加入,传统自主品牌和合资品牌也纷纷涉足增程电动车市场,验证了刘立国当年的远见卓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