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吉林长春,这座被誉为新中国汽车工业摇篮的城市里,一场深刻的变革正在悄然上演。随着数字化浪潮的席卷,当地民营企业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转型升级,其中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巨人企业尤为引人注目,它们如同一个个充满活力的细胞,推动着吉林向万亿级汽车产业集群的目标迈进。
走进一家曾经专注于传统汽车零部件制造的企业,如今的生产车间内,高度自动化的生产场景令人震撼。忙碌的机器人穿梭其间,将物料精准地运送到生产线的各个点位。这些机器人遵循着地面上的二维码“数字轨道”,实现了有条不紊的自动化配送。从原料的上料、流转到成品的加工、入库,整个车间的自动化率已超过90%。即便在2025年一季度订单量激增40%的情况下,生产线依然能够24小时不间断运行,确保订单如期交付。
作为吉林的传统产业,汽车制造业在近年来迎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吉林省于2023年启动了汽车产业集群“上台阶”工程,明确提出汽车产业要达到万亿级的发展目标。在这场变革中,民营企业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从传统燃油车零部件生产向新能源汽车领域的转型之路并非坦途,众多中小型汽车零部件企业面临着资金与技术的双重考验。
以这家企业为例,在转型初期,它们同样遭遇了数字化改造的瓶颈,尤其是难以找到性价比高的云端存储服务。为了解决这一难题,长春市成立了数字化转型的公共服务专班,通过遴选具有技术优势的服务商,为企业进行精准匹配。经过一系列的技术革新与改造,这家企业的生产效率实现了翻倍增长,成功跻身行业前列。
转型后的企业不仅在生产效率上取得了显著提升,更在产品创新上取得了重大突破。例如,它们研发出了一种新型的扁带充电线束,这种线束采用全铝结构,重量仅为传统铜制线束的三分之一左右,成本也更低。同时,扁状的线束形状能够完全贴合车体,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为下游汽车主机厂释放了更多布局空间,并大幅节省了人工组装的时间成本。这些技术创新不仅增强了产品的核心竞争力,更为企业赢得了国内外市场的广泛认可。
企业还成功研发出了智能配电控制模块,这一模块被誉为新能源汽车的“安全心脏”。它集成了包括芯片、传感器、功率器件等在内的1500多种物料,应用了20多项专利技术,能够减少汽车线束的使用,提升智驾系统的反应速度,优化能源调度,提升驾驶体验。这些高精尖产品的推出,标志着企业在技术创新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
随着吉林省营商环境的不断优化,民营企业在汽车产业的发展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吉林省为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制定了一系列营商环境改革任务清单,明确了12项攻坚任务,旨在解决民营企业面临的堵点难点问题。在政策的支持下,吉林省的汽车零部件民营企业已发展到330家,其中不乏像这家企业一样成功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佼佼者。它们的故事,正是吉林省汽车产业向新质生产力转型跃升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