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中关村论坛年会的璀璨舞台上,理想汽车CEO李想的一番言论,将人工智能(AI)尤其是大模型的话题推向高潮。在这场聚焦科技创新的盛会上,李想与主持人的对话中,“大模型”一词频繁出现,共计24次,而“AI”也被提及14次,无疑揭示了AI正逐步跨越互联网界限,深刻影响制造业、汽车行业乃至机器人领域。
北京作为AI发展的前沿阵地,2024年已拥有超过2400家AI企业,其中独角兽企业达36家,占全国半数以上。核心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备案上线的大模型数量更是位居全国第一,达到了105款。中关村论坛年会开幕式上揭晓的十项重大科技成果中,“北京人工智能创新应用系列成果”尤为亮眼,涵盖了AI在新材料、儿科医疗、具身大模型机器人等多个领域的创新应用。
李想在对话中深入阐述了理想汽车布局AI的战略考量。他提到,尽管理想汽车在智能驾驶技术上取得了显著进步,但在对物理世界的理解上仍有不足。因此,理想致力于开发能够理解物理世界的大模型,发布了MindVLA大模型基座,将视觉、语言和行动融为一体进行训练,旨在解决更高级别的自动驾驶挑战。
中关村论坛年会不仅展示了技术革命的成果,更成为了产业变革的风向标。开放思维在这里得到了充分体现,无论是智源研究院、北京科学智能研究院等开源基座模型的发布,还是理想汽车开源的整车操作系统,都彰显了开放共享的精神,为AI技术的普及和应用开辟了新路径。
在商业领域,AI大模型的开源策略正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新动力。DeepSeek等采用免费开源策略的企业,成功吸引了大量用户,拉动了AIGC产品市场的快速增长。据AI产品榜数据显示,2025年2月,国内AI产品网页版月访问量前十名中,有八款产品的访问量较上月有所增长,DeepSeek更是以5.7亿的访问量位居榜首。
AI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在深刻改变着各行各业。在搜索领域,AI助手豆包推出的新版“深度思考”功能,通过“检索+推理”的组合模式,为用户提供了更加精准和个性化的搜索体验。在保险行业,AI数字人成为了一线咨询客服,通过AI视频工具自动生成个性化视频内容,提供了高效的辅助保险经纪解决方案。
AI在材料科学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显著成果。通过计算模拟和高通量筛选的方式,AI技术成功缩短了新能源电池电解液产品的研发周期,降低了实验成本,加速了研发进度。这一技术的应用,不仅提升了研发效率,更为新材料产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具身智能领域,北京正积极布局,力图在2027年前实现关键技术的突破和软硬件产品的国际领先。根据《北京具身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培育行动计划(2025—2027年)》,北京将围绕具身大小脑模型、具身智能芯片等方面,突破不少于100项关键技术,培育不少于50家核心企业,形成量产产品不少于50款,推动具身智能在科研教育、工业商业、个性化服务等领域实现规模化应用。
中关村论坛年会期间,中国具身智能大会论坛吸引了众多国内外专家和企业家的关注。天娱数科首席数据官吴邦毅等业界领袖将围绕具身智能的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发表演讲,共同探讨具身智能如何改变产业形态和人类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方式。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领域的不断拓展,人工智能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渗透到各个行业领域。从汽车到大模型,从智能体到数字人、新材料、具身智能,AI技术的红利正在指数级增长,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