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新能源车企密集融资,市场担忧“内卷”加剧,港股能否承受之重?

   时间:2025-03-29 16:46:45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在港股市场掀起了一场融资风暴,一个月内,小米、比亚迪和蔚来三家车企相继宣布大规模配股融资,总额接近900亿港元,这一系列动作不仅引发了市场的广泛关注,也让港股出现了明显的震荡。

3月28日,蔚来宣布将发行不超过1.1879亿股A类普通股,预计募集资金40.3亿港元。然而,这一消息却导致蔚来股价当日大跌7.07%,市场反应强烈。事实上,这已经是近一个月内第三家宣布大规模股权融资的新能源车企,此前小米和比亚迪已经率先行动。

与小米和比亚迪在股价高位时宣布配股不同,蔚来选择在股价历史低位阶段进行融资。当日,蔚来股价一度跌破30港元/股,成交额也创下了上市以来的新高,达到10.4亿港元。如此低位的放量下跌,引发了市场的广泛担忧。

深入分析蔚来的财务数据,不难发现市场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尽管截至2024年底,蔚来账上还有419亿元现金,但全年净亏损却高达224亿元。第四季度营收不及预期,2025年一季度交付指引也被下调。此次配股虽然声称用于“智能电动汽车技术研发”,但市场普遍认为,这更像是在为即将到来的行业寒冬储备资金。

事实上,三家车企不约而同选择此时融资,背后有着深刻的行业背景。一方面,随着新能源汽车行业竞争的日益激烈,技术竞赛已经进入白热化阶段。蔚来、小米和比亚迪都在各自擅长的领域重金投入,试图在技术上取得突破。另一方面,全球化布局也成为这些车企的重要战略方向。无论是比亚迪的海外建厂计划,还是小米的全球门店扩张,亦或是蔚来的欧洲市场开拓,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市场窗口的稍纵即逝也是这些车企选择此时融资的重要原因。近期港股市场回暖,流动性改善,此时配股能够获得较高的估值。然而,这种“抢钱”行为也带来了隐忧。大额的股权融资会稀释现有股东的权益,对港股市场的流动性造成冲击。因此,市场对此次配股潮的反应冷淡并不稀奇。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些车企都将募资用途描述得十分美好,但市场更关心的是这些投入何时能够转化为真正的股东权益。毕竟,新能源汽车的故事已经讲了十年有余,但至今仍未看到明确的盈利前景。这种局面在光伏、锂矿等行业也曾出现过,整个市场就像一艘严重超载的船,在不断下沉的过程中,所有人都在赌自己的技术底子够厚,赌市场能快点回暖,更在赌对手会先撑不住。

然而,资本市场的耐心是有限的。投资人已经看透了这场“淘汰赛”,对于持续讲故事的企业,他们已经开始用脚投票。未来,这些新能源车企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