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2025年的到来,新能源客车市场正酝酿着一场历史性的变革。据预测,这一年的换车需求将达到惊人的18万辆,为整个行业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政策与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新能源公交市场即将迎来大规模的换新热潮。这不仅将推动行业的进一步发展,更将引领整个产业链的技术升级与格局重塑。
回顾历史,2016年至2017年堪称中国新能源公交车的“黄金岁月”。在政策补贴与环保需求的双重刺激下,新能源公交车的销量连续两年保持高位。其中,2016年销量达到了9.9万辆,占比高达84%;而2017年虽有所回落,但仍保持在7.6万辆的高位,占比更是攀升至87.6%。
为了响应国家的号召,各地也纷纷出台了更为具体的补贴政策。例如,青海对超龄车辆的补贴高达30万元,江苏则提升至12万元,甘肃、海南等地也相继提高了补贴标准。同时,政策还规定更新车辆必须纳入国家新能源汽车推荐目录,且动力电池需为2024年后生产并具备5年质保。这些措施不仅缓解了地方财政的压力,更为公交企业指明了技术升级的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政策衔接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更新车辆的紧迫性。由于2015年至2017年购置的车辆曾享受过高额补贴,而2022年后国家购车补贴终止,导致企业换车成本大幅增加。因此,若不能抓住本轮政策窗口期,部分公交公司可能会面临“无车可换、无钱运营”的困境。
从区域分布来看,换车需求呈现出高度集中的态势。据统计,山东与广东两省的8年以上车龄新能源公交车数量分别达到了2.1万辆和2万辆,合计占全国总量的23%。湖南、河南、江苏、安徽等省份紧随其后,六省总量占比近50%,形成了“半壁江山”的格局。
作为新能源公交推广的先锋,山东与广东两省拥有庞大的车辆基数。特别是山东,2016年新增新能源公交车1.5万辆(含大量混动车型),2017年再增5908辆;而广东则因深圳全域电动化进程领先,两年间新增车辆分别达到了1.1万辆和8988辆。得益于较强的地方财政实力与中央补贴的双重加持,这两省的单车综合补贴可达10万元以上,预计更新节奏将最为迅速。
相比之下,湖南、河南、江苏三省虽然2016年至2017年间新能源公交车的新增量均超过了1.1万辆,但地方补贴政策尚待细化。例如,江苏虽已将单车补贴提至12万元,但财政压力可能延缓执行进度;而河南则因公交企业亏损面较大,更依赖中央资金的支持。因此,对于这类市场而言,性价比车型与灵活的金融方案将成为关键。
在这场换车大潮中,整车及动力电池企业无疑成为了最大的受益者。宇通、中通、比亚迪等头部车企凭借早期的市场积累占据了明显的优势,有望在这一轮更新大潮中进一步巩固其竞争优势。据统计,宇通2016年纯电动公交登记量达到了1.8万辆,2017年再增1.9万辆,稳居行业首位;而中通、比亚迪则以近万辆的年销量紧随其后。这些企业凭借深厚的技术沉淀与完善的服务体系,有望在换车潮中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动力电池市场则呈现出分化的格局。在纯电车型领域,虽然宁德时代在2016年至2017年间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尚未形成近年来的垄断局面。比亚迪、力神、沃特玛、国轩高科等企业同样分得了一杯羹。随着行业洗牌的加速,原有的60余家电池企业中已有过半被淘汰出局。值得注意的是,新政明确要求新电池必须为2024年后生产,这将直接清退低质产能,倒逼企业加快高循环寿命、高能量密度技术的迭代升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