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的3月28日,小米汽车正式开启了量产交付的序幕。一年后的同一天,小米集团创始人雷军首次亮相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分享了过去一年中小米汽车的发展历程。雷军频繁使用一个词汇——“恰逢其时”,来描述小米汽车在过去一年中的表现。小米,这个曾被外界质疑“入局太晚”的跨界者,以首年交付20万辆新车、SU7 Ultra车型上市三天即突破万辆订单的佳绩,为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书写了新的篇章。
回顾小米汽车的发展轨迹,雷军感慨万分。去年4月,小米汽车首月锁单量达到了88000辆,其中60%的订单来自未试驾、未见实车的用户,这些“天使订单”的平均车价约为26万元。雷军表示:“用户愿意为一辆未曾亲身体验的汽车支付近30万元,这并非一时的冲动,而是对小米产品理念的认同,更是对小米品牌15年来积累的信赖的迁移。”
这种信任的积累,正是科技企业跨界造车的独特优势所在。雷军在论坛上提到:“三年前,许多人认为我们造车晚了,但现在看来,却正是时候。”他强调,小米恰好赶上了中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的好时机:电动化技术趋于成熟,供应链体系完善,产业生态开放,消费者观念也在多年的培育中发生转变,这些都为小米这样的后来者铺平了道路。
雷军指出,小米在决定进军智能汽车领域之初,就坚定了自主研发的决心。五年来,小米累计研发投入超过1050亿元,旨在撕掉消费者心中“组装厂”的标签。这一决心在小米最新推出的SU7 Ultra车型上得到了体现。2月27日,售价52.99万元的SU7 Ultra正式上市,搭载了小米自研的三电机系统,以1.98秒破百、极速350km/h的性能,将高端跑车标准拉低至50万级市场。该车型上市三天即获得1万辆订单,相当于去年中国50万元以上豪华车市场8%的份额。同时,其自主研发的电机转速位居全球量产车之首,并在纽博格林北环赛道创下四门车6分46秒的新纪录。
雷军强调:“这不是小米一家的成功,而是国产汽车高端化进程的集体突破。”然而,他也清醒地认识到:“电动化只是行业竞争的上半场,全生态智能化才是最终的战场。”因此,小米正将目光投向智能驾驶、车机互联等前沿领域,从性能竞争转向科技竞争。
站在小米汽车量产一周年的节点上回望,小米汽车的“恰逢其时”,实际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快速发展的缩影。当技术储备、产业生态、消费信心三者形成合力,每一个能够把握节奏的入局者,都有可能成为行业的破局者。雷军感慨道:“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这不是运气,而是中国制造的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