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的巴黎车展上,中国车企以一种前所未有的姿态高调亮相,展示了它们对欧洲市场的雄心壮志。尽管德国取消了电动汽车和插电混动汽车的补贴政策,导致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增速有所放缓,但预计至今年年底,欧洲电动汽车的市场份额仍将从去年的14%攀升至20%。
根据咨询调研机构JATO的数据,尽管8月份欧洲电动汽车的整体注册量同比出现下滑,但中国车企吉利控股集团和比亚迪却逆流而上,注册量分别增长了52%和18%。中国厂商在欧洲电动汽车市场的份额同比上升了5个百分点,达到了15.5%,超越了特斯拉的15.3%,仅次于大众汽车集团。
比亚迪和吉利作为中国车企的代表,在此次车展上展示了它们对欧洲市场的深入布局。比亚迪不仅带来了多款产品,包括在欧洲首次亮相的海狮07 EV,还宣布将在欧洲生产更多零部件,并在匈牙利和土耳其的工厂完成电池组的组装,以减少对中国进口零部件的依赖。吉利则通过领克品牌的第二款纯电车型Z20的全球首秀,进一步推进其全球化战略。
广汽集团、东风汽车集团以及一汽集团等中国大型汽车集团也在车展上展示了它们对欧洲市场的重视。广汽集团发布了全球战略车型第二代AION V,并宣布了未来在欧洲建立技术中心、构建立体化本地生态的计划。东风汽车集团则将东风风行作为冲击欧洲市场的“排头兵”,计划进一步推动欧洲市场的经销网络建设。一汽集团的红旗品牌也在巴黎举行了媒体试驾活动,并计划在欧洲推出至少10款新车。
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和小鹏汽车同样不甘示弱。零跑汽车在车展上展示了其B系列首款车型B10,并宣布已在13个欧洲国家拥有超过200家经销商,计划到2025年底前在欧洲设立500个销售点。小鹏汽车则宣布了其“全球化战略2.0”,计划加大欧洲市场的布局力度,并定下了在2025年实现全球超60个国家和地区销售的目标。
中国车企的高调亮相和雄心勃勃的计划,无疑让欧洲的汽车巨头们感到了压力。在中国市场受挫之后,如果自己的“地盘”再被中国人抢占,那将是一个无法接受的局面。因此,中国车企在车展上的发布会上,纷纷以长期承诺的方式向欧洲市场“示好”,强调它们并不寻求通过更便宜的电动汽车颠覆欧洲市场,而是希望融入这里。
从长远利益考虑,“融入”确实比“占领”更加容易被人接受,也更加有利于中国车企在欧洲市场的长期发展。毕竟,大众汽车和丰田汽车等老牌车企在中国市场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它们对“融入”策略的巧妙运用。中国车企要想在欧洲市场取得成功,同样需要学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长期发展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