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技术的飞速进步与成本的逐步降低,智能驾驶功能正迎来其黄金发展期,从高端车型稳步迈向大众市场。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多位业内专家接受了界面新闻的采访,就智能驾驶的用户接纳度、技术路径选择、全球竞争态势以及相关产业链的发展进行了深入探讨。
黑芝麻智能的首席营销官杨宇欣指出,当前是智能驾驶普及的关键转折点,未来智能驾驶将成为汽车的基本配置,犹如空调和座椅一般普遍。
长城汽车的首席技术官吴会肖表达了类似观点,她认为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进步,所有汽车制造商都将步入“第一梯队”,不再有明显的梯队划分。她进一步预测,未来的汽车智能系统将实现各域的无缝连接,从智能驾驶、座舱、动力到底盘,都将达到高度智能化水平,最终将具备接近人类的智慧。
针对智能驾驶功能在不同价位车型中的差异化,卓驭科技的首席技术官陈晓智指出,在安全性与舒适性方面,各价位车型的智能驾驶体验将趋于一致,但在特定场景,如通过性上,可能会存在差异。低成本方案在某些狭窄路段可能需要用户接管。
陈晓智还提到,当前城区智能驾驶功能仍有待完善,预计两年内将达到高速公路智能驾驶的成熟度,届时将获得更多消费者的信任。
面对特斯拉FSD入华带来的挑战,元戎启行的CEO周光表示,虽然特斯拉FSD V13版本具有代际优势,但国内厂商能通过收集中国特有的交通数据,结合人工智能进行迭代更新,从而获得竞争优势。他透露,元戎启行或将在上海车展期间展示具备V13架构体验的版本。
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加速,智能驾驶方案供应商将面临洗牌。轻舟智航的联合创始人兼CEO于骞指出,主机厂现在更看重供应商的大规模量产经验,以确保产品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弱势供应商将面临巨大挑战。
软硬件的成熟是推动智能驾驶普及的关键。以激光雷达为例,其价格已从数万元降至千元级别,为更多汽车制造商在不同价位车型中配备这一硬件提供了可能。速腾聚创的CEO邱纯潮表示,激光雷达已成为自动驾驶时代的“安全气囊”,为自动驾驶的安全兜底。
芯片在汽车智能化浪潮中扮演着核心角色。纳芯微的董事长兼CEO王升杨认为,芯片行业的内卷是产业发展必经的阶段,关键在于寻求差异化创新。他强调,未来芯片企业应更多发挥贴近中国市场的优势,提高差异化产品的销售比例,以走出困局。
在全球竞争格局中,芯片已成为大国较量的关键领域。黑芝麻智能的杨宇欣指出,我国AI相关芯片的发展节奏略晚于英伟达,但在产品性能方面正逐渐缩小差距。他预测,随着智能驾驶的普及,基于芯片的高阶智能驾驶算法成熟,城市NOA大规模普及,我国与国际竞争对手的真正较量即将到来。
汽车产业链的快速发展为机器人行业提供了有力支撑。邱纯潮表示,如果没有汽车供应链,激光雷达的成本降低将难以实现,进而影响人形机器人的手眼协同。长城汽车的吴会肖指出,人形机器人未来将成为汽车公司的潜在客户,不仅在个人用户中,还可能在汽车工厂等场景中发挥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