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牛电动,这个被誉为电动车界的“爱马仕”,近日发布的2024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务报告,再次将其面临的严峻财务困境暴露无遗。报告数据显示,尽管营业收入实现了24%的增长,达到32.88亿元,但毛利率却大幅下跌至15.2%,全年净亏损达到1.9亿元,尽管与2023年的2.7亿元亏损相比有所收窄,但盈利能力依然孱弱。
自2022年转亏以来,小牛电动已连续多年未能摆脱亏损阴影,且毛利率的持续下滑,从2023年的19%降至2024年的15.2%,凸显出公司在成本控制和盈利能力上的巨大挑战。高昂的研发费用和销售及营销支出,成为吞噬公司利润的主要原因。
为了维持其高端品牌形象,小牛电动在研发上投入巨大,但由于销量未能形成规模效应,导致单位产品成本居高不下。2024年,公司的研发费用超过1.3亿元,主要用于电池管理系统与智能互联功能的升级。与此同时,为了争夺市场份额,销售及营销支出也大幅增加,2024年达到4.90亿元,几乎与当年的毛利相当,严重压缩了利润空间。
小牛电动的高端化策略,在一二线城市曾赢得一定市场,但随着竞争格局的变化,这一策略开始显得力不从心。在高端市场,消费者需求日益多元化,对小牛电动的新车型研发速度和产品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然而,小牛电动新车型推出周期长,市场反应慢,且产品线单一,可靠性和耐用性不足,导致在高端市场的吸引力逐渐减弱。
在高端市场增长受限的情况下,小牛电动试图通过拓展下沉市场来寻找新的增长点。然而,由于长期定位高端,产品成本居高不下,即使推出低价产品,也难以与雅迪、台铃等在下沉市场具有强大供应链和规模效应的品牌抗衡。小牛电动在下沉市场的渠道布局也严重不足,门店覆盖率低,严重影响了品牌在当地市场的竞争力。
面对国内市场的困境,小牛电动将目光投向了海外市场。2024年,小牛电动在国际市场全年整车销量达到16.5万辆,同比增长52%,国际业务收入占比也提升至13.4%。然而,海外市场同样竞争激烈,欧洲本土品牌如宝马摩托车推出的电动两轮车产品占据高端市场,而中国品牌如雅迪、九号等也在全球市场份额不断攀升。小牛电动试图通过本土化战略提升竞争力,但面临资金和人力投入的巨大压力,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法规标准和消费习惯的巨大差异。
小牛电动还面临产品降价策略未能有效提升盈利能力的困境。为了应对成本压力,小牛电动采取了降价策略,试图通过“以价换量”来提升销量。然而,降价策略并未能如愿以偿,反而陷入了“量增利减”的恶性循环。产品平均单价持续下降,从2021年的3569元降至2024年的3203元,但盈利能力并未因此得到提升。
小牛电动在国内市场面临高端市场增长受限、下沉市场拓展困难、成本控制难度大等多重挑战;在海外市场,也面临竞争激烈、本土化战略实施困难等问题。未来,小牛电动若不能迅速且精准地调整战略,在竞争日益激烈的两轮电动车市场中,很可能会被边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