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市场中,新旧势力的较量愈发激烈,传统车企与新兴势力之间的分化趋势愈发明显。
小米集团市值已突破1.1万亿港元大关,比亚迪市值接近9500亿港元,理想汽车市值也超过了2000亿港元。然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老牌车企东风汽车集团(HK00489),其市值仅在300亿港元左右徘徊。这一数据背后,透露出资本市场对传统车企未来发展的悲观预期,尤其是东风汽车集团面临的燃油车业务萎缩、日系合资品牌增长乏力以及新能源转型尚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的困境。
尽管市场一度将东风汽车视为“破产清算”的潜在对象,但一些长期关注汽车板块的基金经理却认为市场忽视了东风的反转潜力。东风汽车集团近日披露的2024年财报,似乎为这一观点提供了一些佐证。
财报显示,东风集团2024年全年营收达到1061.97亿元,同比增长6.9%;毛利润实现136.86亿元,同比增长38.2%;归母净利润成功扭亏为盈,达到0.58亿元。这一成绩相较于2023年的亏损38.87亿元,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进步。在众多业务板块中,岚图品牌的表现尤为突出,其毛利率跃居行业第二,全年累计交付量达到8.57万辆,同比增长70%,占集团新能源总销量比重提升至22%。
东风汽车集团的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2023年,东风汽车曾遭遇前所未有的困境。其三大合资品牌东风日产、东风本田和神龙汽车销量均出现大幅下滑,直接导致合资业务利润骤降。同时,东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的投入也未能迅速取得回报,高端品牌岚图和猛士的销量表现不佳。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东风汽车上市18年来的首次亏损。
然而,面对困境,东风汽车并未选择放弃。2024年,东风汽车开启了一场自我革命,通过资产瘦身、出口盘活合资品牌产能、清仓式去库存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实现了扭亏为盈。同时,东风汽车在新能源领域也取得了初步成效,销量同比增加13.4%,占总销量比重提升至20.8%。岚图品牌更是连续四个月销量破万,成为东风汽车实现新能源转型的关键力量。
在智能化方面,东风汽车也取得了显著进展。其自主掌握的L2+级自动驾驶技术搭载率已达77%,L4级智驾产品在多城市示范运营。东风汽车还发布了行业首款自主可控车规级MCU芯片DF30,并计划在今年4月底的上海车展上发布更多关于端到端大模型智驾、智慧座舱等方面的技术布局。
东风汽车的转型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尽管取得了显著进展,但其税前实际亏损仍达11.63亿元,盈利主要依赖地方政策补助。同时,新能源渗透率虽有所提升,但仍大幅落后于行业平均水平。东风汽车还面临着部分车型库存压力累积、未来数年折旧摊销压力加大等问题。
然而,东风汽车并未因此气馁。在组织变革方面,东风汽车通过成立自主乘用车运营委员会、零部件一体化运营体系、商用车事业部等机构,加强了研发、采购、营销、品牌等流程的协同。同时,东风汽车还开始重视市值管理,提出了新能源业务的考核机制,并在对外讲话中直面公司资产效率偏低的问题,明确提出需要解决产能转型的难题。
小米汽车或将成为东风汽车2025年的关键变量。自去年下半年以来,关于东风与小米合作方式的传闻不断。尽管双方尚未正式公布合作细节,但小米汽车的快速崛起无疑为东风汽车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东风汽车所在的湖北武汉拥有庞大而成熟的汽车产能和产业链,是小米汽车理想的合作伙伴之一。如果双方能够携手合作,无疑将为东风汽车的转型之路注入新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