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芯擎汪凯:芯片业洗牌加剧,芯擎能否成为智驾芯片领跑者?

   时间:2025-03-31 11:26:01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芯擎科技近期在南京隆重揭晓了其自动驾驶领域的力作——“星辰一号”芯片,并配套发布了一系列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此举标志着芯擎正式跻身为同时掌握智能座舱与智能驾驶核心SoC技术的芯片供应商行列。

此次发布会意义深远。一方面,芯擎科技凭借座舱芯片“龍鹰一号”打下坚实基础,而“星辰一号”的问世与即将量产,让公司成功拿到了“舱驾融合”的入场券。在智能驾驶技术迅速普及与AI大模型日益成熟的当下,手握自动驾驶芯片的芯擎,有了与国际巨头正面竞争的实力。

另一方面,芯擎科技早期获得吉利与一汽的资金支持,其多款成熟芯片已在两家车企中得到验证。自2024年起,芯擎的客户群体显著多样化,“星辰一号”与“龍鹰一号”提供的12种舱驾芯片方案,足以满足不同车企的多样化需求。

芯擎科技创始人汪凯博士在与《汽车公社》/《C次元》的交流中透露,面对业界热议的“智驾平权”趋势,芯擎已做好充分准备。“星辰一号”预计今年内实现量产,明年即可应用于实际车辆中。

“‘龍鹰一号’已能完成泊车及L2级辅助驾驶,银河E5就是典型应用案例。新推出的‘星辰一号’则能实现城市NOA及全场景NOA,而‘星辰一号Lite’则针对中阶自动驾驶,基本覆盖了智能驾驶的全梯度需求。”可以说,“星辰一号”的发布,为芯擎实现智驾平权战略补上了关键一环。

汪凯博士还指出,汽车产业链正经历深刻变革,芯片供应商亦面临洗牌。他认为,未来国内座舱与智驾芯片的核心供应商将不超过三家。芯擎科技正计划今年申报IPO,争取明年成功上市。

面对来自同行及车企的竞争,汪凯博士表示,虽然许多车企开始自研智驾芯片,但这需要巨大的量产规模作为支撑。车企的优势在于能提供训练、数据、系统和算法,但自研芯片能否真正实现降本增效,仍有待观察。

“或许三年后就能看到分水岭,现在高调自研的车企,未必都能坚持下去。对于小算力、有针对性的芯片,车企可能会自研,但对于大算力芯片,实践后的成败还需时间检验。”

谈及芯擎的竞争优势,汪凯博士强调了带宽的重要性。他表示,无论是端对端大模型VLA还是Transformer,芯片公司都需支持,并确保足够的算力。而在这其中,带宽支持往往被忽视。芯擎科技的带宽技术领先业界,“星辰一号”达到204GB/s,“星辰一号Lite”也有102GB/s,能在极短时间内优化数据传输,并以更短的时延解决问题。

舱驾融合是芯擎的另一大杀手锏。汪凯博士解释,舱驾融合不仅限于单颗芯片,也可以是一个盒子、一个电路板,或是在电气架构上将两个域综合考虑。通过“龍鹰一号Pro”与“星辰一号”,芯擎可实现中阶舱驾融合,未来“龍鹰二号”面世后,将能实现高阶舱驾融合。

芯擎科技自2018年成立以来,始终沿着从座舱到驾驶,再到舱驾融合的主线发展。同时,客户多元化与量产上车后的市场份额提升也是其重要战略。汪凯博士透露,截至去年,“龍鹰一号”已累计交付超过一百万片,今年预计交付量将再超一百万片,并期望在未来2-3年内占据至少25%的市场份额。

为了拓展市场份额,芯擎采取了双轨战略:一方面,国内客户群体逐渐多元化,不再局限于创业初期的吉利与一汽;另一方面,积极出海,已收获德国大众汽车的海外订单。从明年第三季度起,搭载芯擎产品的大众车型将在欧洲、南美和印度等地销售,标志着芯擎将与国际先进芯片厂商展开正面竞争。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