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发表了关于对整车央企进行战略性重组的言论,这并非激起舆论哗然,而是引发了行业内一场深刻的反思与探索。
“春泽万物”之际,业界频繁接收到信号——行业的重组与合作正在悄然推进。3月3日,中国一汽与零跑汽车宣布签署《战略合作谅解备忘录》,标志着双方在技术与资本层面将展开深入合作。
随后,在3月下旬上市车企的2024业绩沟通会上,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透露,公司与长安的整合正在进行中,控股股东正谋划长安旗下汽车板块的重组事宜。这一消息再次将行业目光聚焦于整车央企的重组议题上。
回溯至十年前,2015年一汽与东风高层换防,就曾引发汽车行业对整车央企合并的第一轮猜想。十年间,尽管合并的传言不断,但实质性的进展却较为缓慢。直到此次国资委明确表态“整车央企重组”,并以“提高产业集中度”为目标,才再次点燃了业界对合并的期待。
事实上,从全球汽车产业的发展历程来看,兼并重组已成为汽车产业的必经之路。美国在上个世纪初迎来汽车产业爆发,到三十年代时拥有数百个汽车品牌,但时至今日,仅剩通用汽车、福特汽车与特斯拉等少数独立车企。这一变化无疑为中国汽车产业的重组提供了借鉴。
然而,对于重组的概念与进展,业界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东风集团股份管理层表示,公司尚未掌握具体细节,相关信息将按照重组节奏定期向股东或投资者披露。这意味着,尽管重组的呼声高涨,但正式官宣东风与长安合并的时机尚未成熟。
尽管如此,对于跃升至产值第一的中国汽车工业而言,在承压的背景下掀起一场效率革命的“国家战役”已迫在眉睫。苟坪在电动汽车百人会上强调,要通过战略性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集中研发制造和市场等优势资源,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汽车集团。
这一表态不仅为“车企大合并”的业界想象提供了方向指导,也总结了十年来车企合并的经验与教训。事实上,自2015年以来,一汽、东风、长安三大汽车央企的合作节点不断,但始终未能实现真正的合并。此次重组的推进,无疑为三大央企的未来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值得注意的是,除了央企之间的重组外,企业内部的专业化整合以及汽车央企与其他企业的深化合作也成为重组的重要形式。例如,一汽与零跑的牵手就体现了央企与新势力的深度融合。这种多元化的重组方式有助于车企梳理精简架构、重构团队,提升整体竞争力。
然而,重组之路并非坦途。文化、战略、品牌、人员等方面的整合难题将成为车企必须面对的“拦路虎”。历史上不乏重组失败的案例,如戴姆勒-克莱斯勒的合并后分家、雷诺-日产联盟的崩塌等。这些案例警示我们,重组不仅需要勇气和决心,更需要智慧和耐心。
尽管如此,重组仍然是提升产业效率、破除内卷的有效途径。随着电动化、智能化转型的加速推进,单一车企面临的经济成本压力日益加大,对研发力量和投入的诉求也愈发迫切。因此,通过重组实现资源共享、协同发力已成为必然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