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瓶标记为“0添加”的酱油被检测出含有重金属镉元素,这一事件迅速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卷入这场风波的是千禾味业,其旗下产品“千禾御藏本酿380天酱油”被检出镉含量为0.011mg/kg。这一结果让千禾味业陷入了公众的质疑声中,企业的信誉受到了严重挑战。
千禾味业起家于四川峨眉,曾凭借“0添加”的概念实现了市值的飙升,从百亿元跃升至250亿元。然而,此次事件曝光后,消费者对“千禾0”与“0添加”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深深的疑虑。
面对舆论压力,千禾味业迅速发表声明,强调其产品并未违反零添加的生产标准。然而,公众似乎对此并不买账,舆论的天平并未因此倾斜。
回顾历史,2022年调味品巨头海天味业也曾因添加剂问题陷入风波。而当时,千禾味业凭借“0添加”的招牌成功实现了逆势突破。如今,千禾味业也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能否走出这一困境成为了外界关注的焦点。
此次事件的起因是《消费者报道》送检了13款宣称零添加的酱油,结果显示,其中12款检出镉,7款检出总砷。千禾味业的产品也在其中,检测出了微量的镉。据该媒体报道,镉是一种对人体有害的非必需元素,具有致癌和致突变的风险,且生物半衰期长达数十年。
千禾味业还引用GB 2762《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指出,该标准对酱油中的镉并未设定限量要求。同时,千禾味业还参考了其他类别食品的镉限量要求,强调其产品远低于这些标准。
随后,四川省眉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布通告,确认千禾味业相关产品符合企业标示的酿造酱油国家标准(GB/T 18186)。然而,尽管千禾味业一再自证清白,消费者对此似乎并不买账。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检测出镉的酱油品牌并非只有千禾味业一家,还包括海天、加加、老恒和、欣和等品牌。然而,千禾味业却成为了受波及最严重的一家。原因在于,有消费者发现,“千禾0”仅仅是一个商标,并非意味着产品是零添加。
此次事件对千禾味业的股价造成了重创。自事件曝光后,千禾味业的股价连续下跌,市值蒸发了超过13亿元。尽管千禾味业发表了一系列声明,股价有所回升,但重新赢得消费者的信任才是关键。
千禾味业自2016年上市以来,业绩一直稳步增长。然而,真正让千禾味业崭露头角的转折点出现在2022年。这一年,千禾味业首次打出“零添加”的品牌,业绩飞涨,成为了酱油行业的黑马。
然而,巧合的是,同年海天味业也陷入了食品添加剂的争议风波。这一事件导致海天味业的信任度暴跌,业绩也受到了严重影响。而千禾味业则凭借“零添加”的标签异军突起,股价飙升,业绩也达到了上市后的最佳水平。
然而,如今千禾味业也陷入了添加剂事件的风波中。这对于千禾味业来说无疑是一个重创。随着“零添加”概念的普及,市场上同类零添加产品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千禾味业的市场份额也受到了威胁。
目前,在李锦记、金龙鱼、松鲜鲜等品牌的线上旗舰店内,均有标明“0添加”的酱油产品。这意味着,“0添加”的概念已经从千禾味业的差异化卖点变成了行业标配。
这也使得当“0添加”成为一种噱头时,消费者的信任感荡然无存。酱油市场的竞争愈发激烈,各大企业都在积极寻求新的业绩增长点。在千禾味业陷入“0添加”风波的同时,海天味业也在抖音直播中大力推销其全系产品,主打“0添加”和“有机”概念。
随着零添加赛道的逐渐拥挤,千禾味业的业绩增长也开始放缓。2024年前三季度,其营业收入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这对于千禾味业来说无疑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多年来,千禾味业受益于“0添加”的概念,实现了市值的飙升和业绩的增长。然而,随着整个调味品行业全面转向“0添加”的趋势形成,千禾味业的市场优势逐渐减弱。如今,重塑消费者信任成为了千禾味业最关键的一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