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汽车产业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内卷式”竞争挑战,这一现象引起了国家层面的高度关注。
在2025年3月的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上,工信部、发改委、国资委等多位高层相继发声,直指当前汽车行业内卷严重,增收不增利现象突出,产业结构亟待优化。工信部副部长辛国斌强调,必须整治“内卷式”竞争,推动汽车企业从规模扩张转向效益提升。国家发改委副主任郑备则指出,将健全退出机制,引导资源向高效企业集中,促进产业提质升级。国资委副主任苟坪则要求中央汽车企业带头摒弃低水平竞争,转向技术、品质和服务的比拼。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汽车行业利润同比下滑8%,利润率仅为4.3%,远低于全国工业企业平均水平。超过八成的汽车经销商遭遇价格倒挂,六成倒挂幅度超过15%。这种价格战不仅未能有效提升市场份额,反而吞噬了企业的利润,挤压了创新空间,成为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隐形杀手。
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理事长董扬将当前行业的内卷行为概括为“六卷”:卷成本、卷技术、卷资金、卷用户、卷关系、卷舆论。他指出,这不仅是低价销售的问题,更是一些企业为巩固市场优势,过度利用竞争机制,对整个行业造成了实质性伤害。长此以往,将严重削弱中国汽车产业的技术后劲。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国家相关部门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整治“内卷式”竞争。工信部与有关部门将开展网络反不正当竞争执法专项行动,推进企业退出机制改革,加快机动车生产准入条例立法等。这些措施将有助于从制度上根治“劣币驱逐良币”的市场失序现象,为中国汽车产业扫清“内卷”的顽疾。
业内专家指出,汽车行业的“内卷式”竞争根源在于产品高度同质化。为了抢占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普遍采用激进的低价策略,形成了“低价—低质—低利润”的恶性循环。这种竞争模式不仅压缩了企业的创新投入,也伤害了整体产业结构和品牌价值。因此,专家呼吁企业摒弃“以价换量”的短期策略,坚定向智能化与技术驱动型发展转型。
事实上,近年来已经有一些企业在积极探索转型之路。他们加大核心技术与零部件研发投入,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努力构建自主核心能力。然而,这种转型并非一蹴而就,需要企业付出巨大的努力和时间。同时,也需要国家层面给予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引导。
在此背景下,中国汽车产业的竞争逻辑正在从“拼低价”走向“拼价值”。反内卷不仅是治理市场乱象的需要,更是关乎未来全球竞争力的重塑。因此,我们有理由相信,在国家相关部门的引导下,中国汽车产业将逐渐走出“内卷式”竞争的困境,迎来更加健康、可持续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