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月球的静谧表面,吕文扬踏出了历史性的一步,他的靴底深深嵌入那片未知的月壤,激起了一阵阵细腻的银灰色尘埃,宛如薄雾般缓缓升起。面罩的透明层上,地球的蔚蓝与夜色交织,映衬出一抹神秘的蓝黑色光辉。此刻,他的思绪飘回了遥远的过去,二十年前在新疆支教的那些日子,一个柯尔克孜族孩子纯真的问题在耳边回响:“老师,月亮上的沙子,会唱歌吗?”
原本,“嫦娥七号”的载人登月之旅,应是平稳而顺利的。然而,在着陆的关键时刻,月面突现的高原让一切变得惊心动魄。警报声在狭小的舱室内回响,吕文扬却显得格外冷静,他迅速手动调整姿态数据,确保了任务的成功。这一系列操作,后来被载入了航天教育的史册,成为经典案例。当时,他只有坚定的声音在舱内回荡:“高度200米,横向风速2级,继续下降。”
踏上月球后,吕文扬做的第一件事,是从胸前的口袋中掏出一包珍贵的种子——那是新疆特有的耐寒苜蓿。他小心翼翼地将这些种子埋入月壤中的培养皿里,当镜头捕捉到这一瞬间时,地面指挥中心爆发出了雷鸣般的掌声。原来,在培养皿的底部,他悄悄地刻下了当年支教班级所有孩子的名字,这份深情厚谊,跨越了千山万水,也穿越了星际尘埃。
在月球背面的勘探过程中,吕文扬有了一个意外的发现。在预定的勘探区外,他的地质锤轻轻敲开了一块玄武岩,岩石内部竟藏着罕见的钛铁矿结晶。他笑着对同伴说:“这像不像我们在帕米尔高原上捡到的雪菊?”虽然对方并不了解那段往事,但吕文扬的心中却充满了回忆。2004年的那个雪夜,他曾用金黄色的雪菊,教会了孩子们如何识别矿物的硬度。
在即将返航的时刻,吕文扬在着陆点留下了一个深深的脚印,这是他对月球的告别。他挖出了一个小坑,将阿依努尔送给他的柯尔克孜族护身符轻轻放入其中,这份来自远方的祝福,将永远留在月球的怀抱中。随着酒泉控制中心的倒计时声在耳机中响起,他最后一次回望地球,那片熟悉的黄色光晕中,新疆的万家灯火仿佛在向他招手。他知道,在那无数盏灯火中,一定有一盏是属于那间教室的,墙上挂着月球示意图,图上画着两个小人,一个站在环形山,一个站在天山,他们手牵手,仿佛在诉说着一段跨越星际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