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驾系统强大到能“放手”?车企销售宣传引争议

   时间:2025-04-02 00:54:47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近期,小米汽车智能驾驶系统所涉事故在汽车领域掀起了波澜,引发业界广泛关注。资深汽车研发专家周强(化名)在接受深度访谈时指出,国内部分车企在智能驾驶系统的用户指导上存在明显不足,这可能导致用户对技术产生误解,进而构成潜在的安全风险。他强调,车企应将安全置于首位,明确向用户说明智能驾驶系统的限制和局限性,而非单纯追求技术宣传的亮点。

为了深入了解国内车企在用户指导方面的实际情况,记者于4月1日晚间走访了济南市区六家主流车企的线下门店。调查结果显示,四家车企要求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系统前接受培训,但这些培训大多形式化,如观看视频或进行简单的选择题考试,更像是为了“激活”系统或“免责”。而另外两家车企则直接表示,无需专门培训,仅在交付时简要说明即可。

在长城智选门店,销售人员对智能驾驶系统的介绍显得颇为自信,声称用户无需专门培训即可上手使用,交付时会有人指导。该销售人员还夸大其词,表示在高速公路和高架路上可以实现“纯无人驾驶”,并透露试驾时工作人员甚至在车上休息,以此来吸引消费者。然而,对于城市路况,销售人员也提醒用户不能完全依赖智能驾驶系统。

理想汽车的销售人员同样表示,智能驾驶系统无需专门培训,提车时讲解即可。他们通过展示该品牌汽车在高速和城市道路上的智能驾驶表现,如自动导航、换道、变道、超车等,来强调其便捷性,甚至提到有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时选择休息。

相比之下,另外四家车企的门店销售人员均表示使用智能驾驶系统需要进行培训,但培训内容和目的各不相同。周强指出,车企应明确告知用户智能驾驶系统的边界,确保用户在使用时能够控制得当。例如,当用户A已学习并可以使用智能驾驶系统时,用户B在使用时应确保系统处于关闭状态,如果用户B未学习该系统。

比亚迪汽车门店店员透露,培训的目的主要是为了激活系统,考试内容相对简单,多为视频和选择题。当问及换人驾驶是否需要再次培训时,店员明确表示无需再次培训。腾势品牌门店店员则将培训视为一种免责声明,强调用户应了解安全使用规则,如不要离开方向盘、复杂路面要注意等。

华为汽车店员表示,用户在使用智能驾驶系统前需要接受培训,内容主要包括系统的基本逻辑和注意事项,考试题目类似于实际驾驶场景的判断题。然而,该店员也透露,为了宣传技术,他个人在使用智能驾驶系统时几乎从不干预,每天都在使用。

乐道汽车门店店员表示,首次使用智能驾驶系统需要通过手机App学习课程并进行考试,称这是法规要求。但当问及考试难度时,店员轻松表示,只需观看视频并完成简单的选择题即可。

周强指出,部分车企为了销量过度宣传智能驾驶系统的先进性,却忽视了对用户的风险提示,这种做法是对用户的不负责任。他认为,车企应明确告知用户智能驾驶系统的局限性,避免用户产生“万能”的错觉。他强调,真正的负责任是确保用户了解系统的边界,以避免误用。

周强还提到,小米汽车事故暴露出国内车企在智能驾驶系统用户指导方面的不足。他强调“预期功能安全(SOTIF)”设计的重要性,认为事故中系统发出接管请求到实际碰撞的时间仅为两秒,这表明部分车企在系统设计之初对SOTIF的考虑可能不足。他建议,车企应借鉴德国汽车品牌的高级变道功能,即使技术上可以实现完全自动驾驶,仍需驾驶员的参与,以避免用户产生误解。

周强认为,车企之间的“谁更先进”之争毫无意义,重要的是如何在行业法规内合规开发,而不是盲目堆砌功能,最终让用户承担风险。他强调,边界清晰、责任明确比炫技更重要。车企应意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明确告知用户智能驾驶系统的边界、局限性和误用风险。

另一名上海的汽车从业者也表示,从小米汽车事故来看,应对智能驾驶系统进行限制使用,车企在宣传时应提高责任感。同时,从法律层面来说,相关法规应对智能驾驶系统的使用加以限制,如限制每月使用时长,以帮助车企积累数据。

周强还提到,强制性的行业规范和法律法规至关重要。他以欧洲的功能安全标准ISO26262为例,认为其问责制能够倒逼车企重视安全设计。他建议,国内车企应借鉴欧洲和德国的经验,加强对智能驾驶系统的安全设计和用户指导。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