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的陈女士在2025年3月的一次返乡之旅中,驾驶着一辆标榜CLTC续航610公里的新能源汽车,却在沪昆高速衢州段遭遇严重堵车,当车载系统显示还有380公里剩余续航时,车辆竟意外断电,最终不得不花费4200元进行拖车救援。这一事件再次将新能源汽车续航虚标问题推向风口浪尖。
据统计,2024年中国质量新闻网收到的新能源车投诉中,续航虚标占比高达37.6%。与此同时,中汽研的测试结果显示,CLTC标称续航的平均达成率仅为68.3%。消费者对于汽车续航虚标的抱怨之声不绝于耳。
CLTC标准,作为中国于2021年10月实施的电动车续航测试标准,旨在更贴近中国实际路况。然而,由于其测试条件过于理想化,实际续航往往远低于标称值,尤其在高速和低温环境下,折扣更为显著。CLTC测试标准由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主导制定,虽然设置了看似科学的参数,但背后却隐藏着复杂的利益关系。
在CLTC测试中,停车不计能耗的特性使得部分车型能够凭借较低的电耗宣称较高的续航里程。然而,在实际行驶中,空调、座椅加热等负载会大幅增加电耗。CLTC标准还删除了超高速测试环节,这导致部分车型在高速工况下的实际电耗远高于测试值,续航因此大幅缩水。
更为严重的是,实验室定向优化已成为行业潜规则。车企通过预加热电池、安装低滚阻特供轮胎、禁用车载电子设备等手段,将测试数据美化至极限。在真实场景下,这些数据往往需要大打折扣。消费者逐渐意识到,CLTC续航数据往往只是美好的幻想,实际使用中的续航表现往往大打折扣。
车企在CLTC框架下的操作堪称现代工业魔术,电池管理的数字戏法被研究到极致。特斯拉的BMS系统能将SOC估算误差控制在极低水平,而部分国产车型则存在较大误差,导致表显续航跳崖式下跌。热泵空调虽然能显著降低冬季能耗,但成本较高,因此并未在所有车型中普及。
更令人震惊的是,部分车企还通过OTA锁电等手段限制电池可用容量,从而缩短续航里程。这些骚操作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严重影响了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在懂车帝的冬季测试中,CLTC标称续航前五的车型在极寒环境下的平均续航达成率仅为41.7%,最低者甚至不足35%。
面对续航虚标问题,消费者逐渐开始理性看待CLTC续航数据。J.D. Power的调研显示,虽然83%的消费者在购车时优先关注CLTC续航,但提车三个月后,62%的车主表示更信任第三方实测数据。消费者开始学会通过查看WLTP续航数据、使用真实续航计算公式以及关注低温和高速工况数据等方式来避免被数据蒙蔽双眼。
尽管续航虚标问题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但行业改革却阻力重重。测试成本的增加、利益捆绑以及BMS核心算法依赖进口等因素都制约了改革的进程。然而,转机终于出现。2025年1月,国家新能源汽车大数据联盟上线多维度续航评价系统,通过接入实时运行数据生成动态续航榜单。这一举措有望打破实验室与现实的界限,为消费者提供更准确的续航信息。
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过去十年中取得了显著进步,电池能量密度大幅提升,但消费者的续航焦虑指数却并未明显下降。这场由续航虚标引发的闹剧是时候结束了。消费者可以接受技术局限,但拒绝被精心设计的数字幻觉所绑架。真实、准确的数据才是消费者做出购车决策的重要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