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互联网行业高管频繁流动的背景下,一个特别的回归故事正在上演,主角是钉钉的创始人陈航(花名:无招)。近日,多家媒体纷纷报道,阿里巴巴集团计划收购陈航创办的两氢一氧公司的投资人股份,交易一旦完成,陈航将重返阿里,担任钉钉CEO一职,而现任CEO叶军(花名:不穷)则将调回集团等待新的任命。
在阿里老员工的心目中,无招是那位带领一个曾濒临失败的创新业务,最终完成华丽转身的传奇人物。截至他离任之际,钉钉的用户数已超过3亿,企业组织数也突破了1500万家。这些令人瞩目的成绩,无疑是他职业生涯中的辉煌篇章。
今年是钉钉创立的十周年,这个里程碑式的时刻,恰好迎来了其创始人的回归。对于如今用户量超过7亿,企业组织数超过2500万的钉钉而言,无招的回归无疑带有明确的目标:抓住协同赛道中的AI生产力机遇,为钉钉的AI产品与用户增长注入新的活力。
不久前,钉钉在“AI创业N次方”生态创新大会上宣布了“全面开启AI生态建设”的战略,而此次人事变动无疑是对这一战略的进一步提速。阿里巴巴集团在集团层面也进行了布局,形成了钉钉to B、夸克to C的AI产品矩阵。
自2022年提出“让进步发生”的口号后,钉钉已有近三年未更新其slogan。无招的回归以及钉钉在AI领域的二次创业,无疑将为业务带来全新的变化。这种变化或许将在今年钉钉生态大会上更新的slogan中得以体现。
在金庸的小说中,“无招”的境界意味着舍弃固定的教条与信念,这与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性原理不谋而合。对于企业而言,增长是第一性的,而用户增长则是其下的核心。钉钉的发展历程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即使在每次发布会上,钉钉都会更新其用户规模,这不仅仅是为了展示成绩,更是为了表明其成长空间与国内企业付费意愿的增长保持同步。
然而,在AI浪潮的冲击下,钉钉既有的用户规模优势开始显露出松动的迹象。当前的AI技术尚未为办公市场创造新的场景,几乎所有的创新都是对现有场景的改造。这导致AI创企难以通过生产力革命切入企服市场,而既有企服玩家在AI场的竞争则更多地转向了用户规模与粘性。
据钉钉公布的数据,目前已有超过220万家企业在钉钉上使用AI,但这一数字仅占其活跃企业与组织数的十分之一左右。对于已经投身AI领域三年的钉钉来说,这个“AI覆盖率”显然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为了提升AI的渗透率,钉钉推出了一系列流程和产品框架,但在不进入具体场景的情况下,这些努力似乎并未能完全吸引用户。一些用户甚至觉得,在某些情况下,使用AI助理反而有些多此一举。
除了AI的渗透率问题外,钉钉还面临着产品边界的挑战。除了广告外,钉钉还推出了借钱、蚂蚁能量以及在线时间换钱等令人眼花缭乱的功能。这些功能的上线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用户对AI的注意力。
无招在之前的钉钉生态大会上曾提出三个思考:做小钉钉、做好钉钉与做酷钉钉。这些思考本质上是对钉钉乃至协同办公业务本质的深入理解。他主张在产品上守住协同产品的边界,在增长上于AI领域复制钉钉在中小微组织的超高渗透以及频次。
在阿里巴巴集团的视角下,钉钉这种非电商基础设施且缺乏相应基因的业务无疑处于圈层的最外围。然而,随着集团电商业务在市场份额上的走弱,这些业务终将在市场竞争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两个极端:要么开始强调营收与商业化,要么被断舍离。显然,阿里巴巴为钉钉规划的方向是前者。
然而,钉钉的发展战略却与无招起初的构想相悖。无招一直强调对中小客户的友好性,但在大客户面前,这种策略显然难以实施。随着云钉一体的深化,钉钉对云、对KA与对规模的追求逐渐影响了无招最初的设想。
尽管如此,在2024年,我们还是看到了钉钉上不少可喜的变化。钉钉联手合作伙伴推出了多个基于原子化套件的落地件,同时加码低代码生态,为中小企业与组织提供敏捷开发能力。这些变化为无招的回归做好了铺垫。
用户规模的绝对优势意味着待激活的存量,这是无招必须为钉钉抓住的成长空间。然而,在他缺席协同赛道的这几年里,企业组织乃至个人对办公的理念与诉求也在发生变化。无招带领钉钉完成了从0到1甚至到100的蜕变,但继任者叶军也稳住了大盘。
叶军推动补强的正是AI时代下钉钉相对对手们的短板。钉钉开始自管理向协同拓展,推出了多个智能产品,以满足用户对个体与协作的需求。基于如今的竞争情况,我们可以推测,无招正式回归后,将集中资源打造某个拳头产品,并收缩边界,以低代码为媒介推动AI在中小组织的渗透。
尽管钉钉在AI拳头产品上的表现可能稍逊一筹,但其用户体量与技术能力摆在那里,AI渗透存量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无招的回归无疑为钉钉带来了新的希望与挑战。他将如何带领钉钉在AI领域实现突破,让我们拭目以待。
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协同办公市场的竞争也将愈发激烈。钉钉能否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取决于其能否抓住AI生产力机遇,实现产品与用户的快速增长。
对于阿里巴巴集团而言,钉钉的成功与否也关乎其整体战略的实现。因此,阿里巴巴无疑将为钉钉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保障,助力其在AI领域取得更大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