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Bear旗下自媒体矩阵:

智能驾驶事故频发,年轻人还敢信任“智驾”吗?

   时间:2025-04-02 11:17:03 来源:ITBEAR编辑:快讯团队 发表评论无障碍通道

智能驾驶技术,这一曾经让无数年轻人兴奋不已的新科技,如今却伴随着一系列事故,引发了公众对其安全性的深刻反思。最近,一起涉及小米SU7车型的高速碰撞事故,更是将智能驾驶的安全问题推向了风口浪尖。据报道,三名女大学生在驾驶小米SU7前往安徽池州的途中,因车辆未能及时识别施工路段改道,与隔离带水泥桩发生碰撞并起火,导致三人不幸身亡。事故发生前,车辆正处于NOA智能辅助驾驶状态。

这起悲剧并非个例。多位年轻车主向「定焦One」透露,他们在使用智能驾驶功能时遭遇了各类事故。这些车主驾驶的车辆品牌涵盖小鹏、理想、问界、蔚来、小米等,他们原本对智能驾驶技术充满信心,认为“算法优于人类”,然而现实却给他们上了一堂残酷的课。有的车主发现,智能驾驶系统无法识别消防栓等低矮障碍物;有的则在变道时遭遇系统误判,险些酿成大祸;还有的车主在事故前毫无预警地失去了对车辆的控制,而系统却在碰撞前的毫秒级瞬间退出智能驾驶模式,将责任推给了驾驶员。

事故发生后,车主们发现,与车企售后的交涉更加令人无奈。无论事故是否由智能驾驶导致,多数车主最终都会因“无法律支持”而难以获得赔偿。车企在宣传时强调的“无限接近L3”、“高阶智驾”等概念,听起来比“辅助驾驶”更高级,但本质上仍是L2级别。在现行法律下,如果发生事故,驾驶员需承担主要责任。即使有些车主通过社交平台“喊话”或与车企多轮博弈最终获得了一些赔偿,整个过程也让他们心力交瘁。

新能源汽车技术从业者陈南指出,智能驾驶事故的发生,多由感知失效、系统误判、人机交互矛盾三类原因导致。感知失效即机器“盲区”,智能驾驶系统对低矮障碍物、反光物体、异形物体、复杂光线等的识别率较低。系统误判则可以理解为算法“混乱”,如在变道时错误评估变道窗口,导致危险发生。人机交互矛盾则体现在,当智能驾驶系统突然退出控制时,驾驶员往往来不及做出反应,导致接管形同虚设。

车主们对车企售前售后的两副面孔感到愤怒。售前宣传时,车企将智能驾驶技术描绘得天花乱坠,强调“零接管”、“无限接近L3”等概念;售后却搬出“辅助驾驶”条款免责,将责任转嫁给驾驶员。这种售前科幻片、售后法律课的做法,让车主们感到被欺骗。

在维权方面,车主们往往陷入困境。由于法律框架尚未完善,智驾消费者维权难度很大。有的车主尝试通过社交平台曝光事故引发舆论关注,有的则走法律途径寻求赔偿。然而,由于智驾数据由车企掌握,用户取证困难,这类案件胜诉难度大。有的车主在与车企达成和解后,往往不愿再发声,以免被贴上“闹事”的标签。

面对行业困局,一些车企已经开始试水“智驾无忧”服务,试图通过提供保险等方式增强消费者信心。然而,目前的智驾险主要是绑定新车销售,营销大于实际。理赔门槛较高,用户必须证明事故发生时智驾是开启状态,且车企存在责任。智驾的事故责任边界不清,一些事故发生在系统突然退出、要求接管的瞬间,如果驾驶员来不及操作发生事故,此时“无忧服务”是不赔的。

为了推动智能驾驶技术的健康发展,建立新规则势在必行。强制安装行车“黑匣子”,让事故责任可追溯;交强险和商业险之外,普及真正的智驾保险;最重要的是法律跟上技术,明确责任划分。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更快驶向安全的未来。

举报 0 收藏 0 打赏 0评论 0
 
 
更多>同类资讯
全站最新
热门内容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版权声明  |  RSS订阅  |  开放转载  |  滚动资讯  |  争议稿件处理  |  English Vers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