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5年的汽车智能驾驶领域,竞争异常激烈。年初以来,比亚迪、长安、吉利、奇瑞、广汽、理想等主流车企纷纷揭晓了各自的智能驾驶战略,中阶智能驾驶技术开始广泛融入入门级车型,标志着“智能驾驶平民化”的科技浪潮正式拉开帷幕。
尽管各家车企在宣传上各显神通,强调自家产品和战略的独特性,但不可忽视的是,这些车企背后都依赖于地平线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特别是其基于新一代Journey 6E/M处理硬件的技术支持。地平线为大众市场实现高速NOA级别的智能驾驶技术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地平线征程6系列推出了六个版本,能够灵活适应不同的智能驾驶场景,既保证了性能又兼顾了成本。这一系列产品满足了全阶段智能驾驶量产的需求,使地平线成为车企推动智能驾驶平民化的重要合作伙伴。
地平线发布的上市后首份财报显示,截至2024年底,其在中国自主品牌ADAS市场的占有率超过了40%。在快速增长的高阶自动驾驶市场,地平线作为独立的第三方智能驾驶解决方案提供商,市场占有率超过30%,排名第二,继续巩固其市场领先地位。
在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论坛(2025)上,地平线创始人余凯指出,智能驾驶已成为车企的核心竞争力。对于车企而言,智能驾驶至关重要,一旦落后,就可能被市场淘汰,这也是许多车企和供应商感到焦虑的原因。
然而,从互联网时代到AI时代,关于智能驾驶的出发点和产品逻辑,虽然行业共识众多,但这些共识是否正确值得深思。地平线在成立的十年间,从一条少有人走的道路出发,选择了更为艰难的道路,最终成为智能驾驶领域的佼佼者,这更多地是反共识的胜利,也是余凯一直对共识保持警惕的原因。
余凯自信地表示,他只关注并讨论那些非共识的观点。从最初定位为最懂软件的芯片公司,到现在成为最懂芯片的软件算法公司,地平线的愿景从未改变。余凯在2015年创立地平线时,就瞄准了AIoT和汽车两大领域,他希望通过将深度神经网络融入芯片,实现万物智能。
在2015年移动互联网软件创业热潮中,余凯选择智能驾驶芯片这一硬件赛道,显然是一个反共识的决定。他后来解释说,这是为了避开与巨头的直接竞争。余凯很快调整了业务方向,决定聚焦汽车领域,因为他认为汽车是既有资金需求又对技术和智能有高要求的赛道。随着地平线在2019年推出第一款车规级芯片征程2,中国汽车市场迎来了智能化的爆发。
地平线不再满足于仅仅作为一个芯片公司,而是推出了征程6系列计算方案,覆盖了从低阶到高阶的所有智能驾驶需求。同时,地平线还推出了HSD全场景高阶智能驾驶方案,试图通过软硬协同,打造极致高效的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余凯解释了这一变化背后的深层思考,他指出,地平线交付的700多万套计算方案中,几乎没有仅仅是单颗芯片的交付。要让芯片在不同场景中使用,不仅涉及硬件质量,还包括工具链、中间件等,需要跨越软硬件,从端到云的综合能力。地平线很早就意识到了这一点。
在地平线与理想的合作中,为了尽快打开市场,地平线不仅提供芯片,还提供了感知算法,帮助理想快速达到行业的高速NOA水平。这一软硬结合的合作模式,吸引了其他车企主动寻求与地平线的合作。
余凯说:“我们是芯片公司中最懂软件算法的,是软件算法公司中最懂芯片的,是做软件算法+芯片的公司中最懂车规的。不懂软件的芯片公司是难以生存的。”软硬结合的策略迅速撬动了整个智能驾驶市场,为地平线带来了业绩的快速增长。
地平线征程6E/M计算方案在2025年将达到百万级出货量,整个征程系列累计出货量将突破1000万套,使地平线成为国内首个突破千万级量产的智能驾驶科技企业。2024年10月,地平线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成为港股去年最大的科技IPO。
地平线快速发展的背景是智能驾驶行业的加速发展。2024年,中国乘用车智能驾驶装配率达到了65%以上,新能源汽车渗透率为47.6%,无论是燃油车还是电动车,都在加速向智能化转型,智能驾驶已成为不同动力车型的标准配置。
高阶自动驾驶解决方案的渗透率快速增长,搭载高阶方案的车型销量占所有智能车的比例提升至19.5%,L2+及L2++级别的NOA智能驾驶开始渗透主流市场。在这种全民智能驾驶和智能驾驶平民化的浪潮下,智能驾驶已成为所有汽车的重要基础设施。
对于车企如何打造更好的智能驾驶设施,做出差异化特色,余凯参考了智能终端的演变过程。他认为,智能驾驶如同汽车的“基带”,提供安全、便捷、舒适等标准化的“功能价值”。这些功能虽然重要,但难以形成差异化,不会定义品牌。
余凯指出,只有极少数车企具备全栈自研的能力,开放合作将成为未来主流。他预测,最终将有20%的车企选择自研,80%的车企会寻求与最强的合作伙伴合作。自研与第三方并行,是智能化拐点来临、行业快速变革期最安全的选择。
在智能时代的悖论中,余凯提到了智能驾驶的未来。他认为,智能驾驶不是对人类驾驶行为的简单模仿,而是要追求超越人类水平,真正让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让人们的生活更加美好。这一观点与互联网时代的产品逻辑截然不同,互联网时代的产品逻辑是以人为中心的链接,核心技术逻辑是用机器学习揣摩用户喜好,而智能驾驶则需要基于真正有效的数据,达到超越人类驾驶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