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探讨科技与人类关系的复杂交织中,一个古老的概念——“原罪”,在新时代的新能源汽车领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大卫王在《旧约·诗篇五十一》中的喟叹,似乎预示着每当新技术崛起,总会伴随着对其本质与界限的深刻反思。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以其绿色、智能的特性,成为了科技创新的璀璨明珠。然而,一系列安全事故的发生,却让这一行业陷入了“原罪”的漩涡。特斯拉的大规模召回事件,以及小米SU7高速公路上的悲剧,无不触动着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敏感神经。
小米SU7事故中,三名年轻生命的逝去,让智能驾驶的安全性再次成为舆论焦点。尽管小米方面回应称,车辆在事故发生前已多次发出预警,但事故的具体原因仍有待相关部门鉴定。这一事件,不仅引发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的质疑,也促使行业内外开始重新审视智能驾驶的边界与责任。
智能驾驶技术,按照美国汽车工程学会SAE的标准,从L0无自动化到L5完全自动驾驶,分为六个级别。在中国,工信部也制定了相应的分级标准,强调了对驾驶员接管能力监测和风险减缓策略的要求。然而,技术的分级并未能完全消除公众对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担忧。
地平线科技创始人余凯在2025年电动汽车百人会上的发言,再次强调了智能驾驶技术发展的时间表。然而,现实却是,即便是最先进的乘用车智能驾驶系统,也仍然不能代替人员驾驶。那么,在智能驾驶技术尚未达到完全自主驾驶的阶段,谁来提醒驾驶员“不能放手”,又是谁来执行这一原则?
“不要把生命交给机器!”这样的言论,虽然带有强烈的情绪色彩,但也反映了公众对智能驾驶技术安全性的深切关注。事实上,驾驶辅助系统从未要求驾驶员将生命安全完全托付给机器,但在系统正常工作的情况下,一旦发生事故,责任往往难以界定。
小米SU7事故的细节显示,车辆在事故发生前已多次发出预警,但驾驶员并未能及时接管车辆。这引发了关于智能驾驶系统预警机制是否足够强烈的质疑。同时,车门无法打开的问题,也让人对车辆的安全性能产生了担忧。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过程中,过度营销与保守态度成为了两种极端。一方面,一些厂商为了抢占市场,过度宣传智能驾驶技术的能力,导致消费者对其产生过高的期望;另一方面,一些人则对智能驾驶技术持怀疑态度,认为其不可信、纯属商业噱头。
事实上,智能驾驶技术作为一种新兴工具,其本身并没有功罪和善恶之分。关键在于使用者如何运用、生产者如何界定、立法者如何引导规范。因此,与其说是科技本身有原罪,倒不如说是新科技有额外成本需要去支付——厂商有教育成本,用户有学习成本。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道路上,我们不能因为一次事故就全盘否定其意义和价值。同时,我们也不能因为技术的先进性而忽视其潜在的风险和挑战。只有厂商和用户都牢记新科技的“原罪”嫌疑,付出足够的教育和学习成本,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安全、稳健地发展。
随着智能驾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普及,其市场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统计数据显示,国内智能驾驶市场规模已从2016年的490亿元增至2023年的1996亿元。未来,这一市场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然而,市场的繁荣并不能掩盖技术的局限性和潜在风险。因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理性看待智能驾驶技术的发展。
在智能驾驶技术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因为害怕“原罪”而停止前进的步伐,也不能因为追求利益而忽视技术的本质和责任。只有当我们真正理解了技术的边界和责任,才能确保智能驾驶技术在安全、稳健的道路上不断前行。